[发明专利]锂离子二次电池用间隔件的检查方法及制造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80078467.6 | 申请日: | 2021-11-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6472641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1 |
| 发明(设计)人: | 山田朋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瑞翁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1M50/409 | 分类号: | H01M50/409 |
| 代理公司: | 北京柏杉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3 | 代理人: | 杨卫萍;刘继富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锂离子 二次 电池 间隔 检查 方法 制造 | ||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制造锂离子二次电池用间隔件时能够以高精度确定间隔件基材上的黏接区域的形成量的检查方法。本发明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间隔件的检查方法是在间隔件基材的至少一个表面形成有由黏结材料形成的黏接区域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间隔件的检查方法。该检查方法包括以下工序:对形成有上述黏接区域的上述间隔件基材的表面,通过照射白色光的线性偏振光作为入射光、测定反射光的偏转状态的变化的光谱椭圆偏振法来确定上述黏接区域的形成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间隔件基材的表面形成黏接区域而成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间隔件的检查方法、以及使用该检查方法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间隔件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锂离子二次电池具有小型、轻质且能量密度高、进而能够反复充放电的特性,已在广泛的用途中使用。而且,锂离子二次电池一般具有多个电极(正极、负极)和隔离这些电极以防止内部短路的间隔件。
在此,在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造过程中,有时将浸渍于电解液之前的电极和间隔件黏接而制成层叠体,根据需要切断为所期望的尺寸,或者层叠、折叠或卷绕。而且,在该切断、层叠、折叠或卷绕时,有时会产生被黏接的电极和间隔件发生位置偏移等、不良的产生、生产率的降低等问题。
因此,近年来,研究了在间隔件基材的表面形成由黏结材料形成的黏接区域,将得到的间隔件与电极贴合的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将含有规定的热塑性聚合物的涂料涂覆在间隔件上,干燥涂膜,除去涂覆液中的溶剂,由此制作在表面具有由热塑性聚合物形成的黏接区域的间隔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7028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此,在将黏结材料附在间隔件基材的表面来制作形成有黏接区域的间隔件时,以往要求用于确认在形成有黏接区域一侧的间隔件基材表面(以下称为“形成面”或“黏接区域形成面”)上形成了预期量的黏接区域的检查方法。作为这样的检查方法,可考虑通过红外光谱法检测黏结材料所具有的羰基等官能团的方法。
然而,本发明人的研究表明,在利用红外光谱法的检查方法中,在黏结材料所包含的羰基等官能团量少的情况、黏接区域的形成量少的情况等下,实际的形成量与通过检查而得到的形成量会产生较大的误差。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制造锂离子二次电池用间隔件时能够以高精度确定间隔件基材上的黏接区域的形成量的检查方法、以及使用该检查方法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间隔件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人以解决上述问题为目的进行了深入研究。于是本发明人新发现,通过使用光谱椭圆偏振法(Spectroscopic Ellipsometry)的检查,能够以高精度确定间隔件基材上的黏接区域的形成量,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以有利地解决上述问题为目的,本发明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间隔件的检查方法的特征在于,是在间隔件基材的至少一个表面形成有由黏结材料形成的黏接区域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间隔件的检查方法,该锂离子二次电池用间隔件的检查方法包括如下工序:对形成有上述黏接区域的上述间隔件基材的表面,通过照射白色光的线性偏振光作为入射光、测定反射光的偏转状态的变化的光谱椭圆偏振法来确定上述黏接区域的形成量。如果使用上述的光谱椭圆偏振法,则能够高精度地确定间隔件基材上的黏接区域的形成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瑞翁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瑞翁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8007846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扳机式液体喷射器
- 下一篇:包括具有除霜空气通道导管的护罩的轮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