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网络连接建立方法及相应的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80001121.6 | 申请日: | 2021-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7037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3 |
发明(设计)人: | 袁书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48/08 | 分类号: | H04W48/08;H04W48/16;H04W76/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邹雅莹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网络 连接 建立 方法 相应 装置 | ||
本申请涉及一种网络连接建立方法及相应的装置。标签阅读器发送第一扫描信号,电子标签(如无源电子标签)响应于第一扫描信号反馈配置信息,该配置信息包括电子标签所在的响应方设备的网络连接信息。标签阅读器所在的发起方设备可以根据响应方设备的网络连接信息,向响应方设备发送请求信号以请求建立第一无线通信技术(例如Wi‑Fi、蓝牙或者其他短距通信技术)对应的网络连接。其中,第一扫描信号和请求信号的频率位于第一无线通信技术的工作频段,有效减少对频谱资源的占用。采用该方式,发起方和响应方设备可以基于电子标签承载的网络连接信息快速建立网络连接,在网络连接建立过程中能够减少用户的手动参与,有效提高用户体验及通信效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短距离通信技术。具体的,本申请提供一种网络连接建立方法及相应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运输设备、智能家居设备、智能穿戴设备以及智能制造设备等智能设备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例如智能手机、智能冰箱、笔记本电脑等。在使用这些智能设备时,有时需要在这些智能设备之间进行信息传输,比如用户想要将智能手机中的照片传输到笔记本电脑。为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信息传输,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为,不同设备之间建立网络连接,比如蓝牙连接或者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点对点(peerto peer,P2P)连接,进而通过建立的网络连接来进行信息传输。
然而,为保证不同设备之间信息传输的安全性,不同设备之间建立网络连接时,通常会有一个校验过程。比如,设备1需要与设备2建立网络连接,则设备1在搜索到设备2之后,需要用户在设备1的输入界面上手动输入设备2的网络连接信息(比如Wi-Fi P2P连接的密码),进而设备1方可与设备2建立网络连接。采用该种方式,给用户的操作带来较大的不便,影响用户体验,降低了通信效率。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网络连接建立方法以及相应的装置,用于实现在建立网络连接时,无需用户手动输入网络连接信息,减少用户的手动参与,从而提高用户体验以及通信效率。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可以适用于第一通信装置,第一通信装置可以为第一设备,或者第一通信装置也可以设置于第一设备中,本申请实施例不限该方法的具体执行主体;该方法可以包括:发送第一扫描信号,并接收来自第二设备的、根据所述第一扫描信号反馈的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所述第二设备的网络连接信息;根据所述第二设备的网络连接信息,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请求信号,所述请求信号用于请求建立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网络连接;其中,所述网络连接为第一无线通信技术对应的网络连接,所述第一扫描信号的频率和所述请求信号的频率位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技术的工作频段内。
具体的,所述第一设备可以为标签阅读器所在的设备,所述第二设备可以为电子标签所在的设备。可选的,所述电子标签可以为有源或者无源电子标签。其中,若所述电子标签为无源电子标签,所述第一扫描信号的能量用于为所述电子标签的电源电路供电,以触发所述电子标签产生承载所述配置信息的应答信号。
采用上述方法,第一设备可以基于反馈的网络连接信息与第二设备建立网络连接,无需用户手动输入第二设备的网络连接信息,从而能够有效提高用户体验以及通信效率。此外,由于第一扫描信号的频率和请求信号的频率可以位于第一无线通信技术的工作频段,能够有效减少对频谱资源的占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配置信息还包括所述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通过该设计,可以实现第一设备可以及时获取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以进行网络连接的管理和控制。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扫描信号为单音信号或者采用第一调制方式进行调制的信号,所述请求信号为采用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技术支持的调制方式进行调制的信号;所述第一调制方式不同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技术支持的调制方式。通过该设计可知,第一扫描信号的发送所采用的通信技术不同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技术,通过对两种通信技术的集成或者兼容,实现新颖、高效的网络连接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8000112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