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内镜下锚定牵引创面的一体式闭合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123394842.4 | 申请日: | 2021-12-31 | 
| 公开(公告)号: | CN217723560U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4 | 
| 发明(设计)人: | 黄其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庄则豪 | 
| 主分类号: | A61B17/00 | 分类号: | A61B17/00;A61B17/02;A61B17/03 |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黄诗锦;蔡学俊 | 
| 地址: | 350005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镜下 锚定 牵引 创面 体式 闭合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镜下锚定牵引创面的一体式闭合装置,包括操作部、柔性套管以及夹子组件,夹子组件包含一对外钳臂,操作部上设有驱动一对外钳臂的滑动组件,一对外钳臂的中间设有中央穿刺锚,中央穿刺锚包含穿刺导丝和固定器,操作部上设有旋转环,旋转环上连有传动线,传动线穿过柔性套管后与穿刺导丝的一端相连接,穿刺导丝另一端与固定器中部柔性连接,固定器一端部连接有用于拉动固定器摆转至与穿刺导丝相平行的回收线。该装置可有效固定直径较大、形状不规整、全层缺损的创面组织,并实现有效的牵拉,使较大创面的两侧边缘靠近,有利于外侧钳臂有力抓取两侧更多组织,为顺利实现术后创面、消化道穿孔、消化道瘘的快速完整闭合创造条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临床胃肠镜手术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镜下锚定牵引创面的一体式闭合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不断进展,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TR)、经自然腔道手术(NOTES)等内镜下消化道局部切除技术日益成熟并广泛应用。闭合人工消化道切口术后创面,是内镜手术的关键步骤。溃疡、肿瘤、异物损伤等其他原因造成的消化道部穿孔和消化道瘘亦是内镜下闭合治疗的指征。
内镜闭合技术的发展有赖于内镜闭合器械及方法不断更新和完善。现有内镜闭合技术包括金属夹闭合、缝合技术和封堵器等。内镜缝合和封堵系统虽实现全层缝合,但限于操作难度大、缝合强度难以控制、器械成本高等缺点,目前尚无法广泛推广。金属夹通过机械作用力将病灶及周围组织夹闭,是目前最常用的内镜闭合技术,但对于直径较大、形状不规整、全层缺损等复杂创面,往往存在创面易移动、无法固定,造成手术时间长,难度大。对于授权公布专利号:CN208625777U。虽然配合穿刺针也能起到内镜下固定和牵拉组织的作用,但是手术流程更为繁琐,会明显增加手术时间,且穿刺针较粗对组织损害大。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案由此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做出改进,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内镜下锚定牵引创面的一体式闭合装置,不仅设计合理,而且操作简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内镜下锚定牵引创面的一体式闭合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操作部、柔性套管以及夹子组件,所述夹子组件包含一对左右分布的外钳臂,所述操作部上设有用于驱动一对外钳臂动作的滑动组件,一对外钳臂的中间设有中央穿刺锚,所述中央穿刺锚包含穿刺导丝和固定器,所述操作部上设有旋转环,所述旋转环上连接有传动线,所述传动线穿过柔性套管后与穿刺导丝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穿刺导丝的另一端与固定器的中部柔性连接,所述固定器的一端部连接有用于拉动固定器摆转至与穿刺导丝相平行的回收线。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器的侧壁沿轴向开设有让位通槽,所述穿刺导丝的一端柔性连接在让位通槽中,当固定器摆转至与穿刺导丝相平行时,所述穿刺导丝容置在让位通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器和穿刺导丝均由硬质材料制成;所述回收线由软质材料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操作部包括操作手柄和连接管,所述操作手柄与连接管相邻的一端外侧壁均设有外螺纹;所述旋转环的内壁设有用于与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旋转环的内壁通过沿径向设置的连接杆与传动线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操作手柄的侧壁开设有穿线孔;所述回收线远离固定器的一端依次穿过柔性套管和连接管后从穿线孔伸出。
进一步的,所述滑动组件包括与操作手柄滑动连接的滑块,所述滑块连接有拉线,所述拉线穿过柔性套管后与一对外钳臂相连接;所述滑块的两端分别设有上指扣环和下指扣环。
进一步的,所述拉线、传动线以及回收线上下错位分布。
进一步的,所述旋转环与操作手柄相连接的一端侧壁设有径向螺孔,所述径向螺孔内螺接有锁紧螺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庄则豪,未经庄则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339484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