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输送导丝有效
| 申请号: | 202123300559.0 | 申请日: | 2021-12-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17090812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2 |
| 发明(设计)人: | 黄浩金;张杰;石亚洲 | 申请(专利权)人: | 聚辉医疗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61B17/12 | 分类号: | A61B17/12;A61M25/09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港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58 | 代理人: | 陈丽 |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输送 | ||
一种输送导丝,用于输送密网支架,输送导丝包括锥形丝、海波管、近端束缚线、远端束缚线和穿线结构,锥形丝的近端与海波管相连,锥形丝上形成有用于装载密网支架的装载区,海波管位于装载区的近侧,穿线结构固定在锥形丝上、且位于装载区的远侧,密网支架装载时套设在锥形丝的装载区内,远端束缚线穿梭密网支架的远端一周,且远端束缚线的端部穿过穿线结构后再沿海波管穿出以向密网支架传递向远侧的拉力;近端束缚线穿梭密网支架的近端一周后,近端束缚线的端部向近端延伸且沿海波管穿出以向密网支架传递向近侧拉力。本实用新型的输送导丝可以减小密网支架与微导管之间的摩擦力。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输送导丝。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致命性的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并不低,早期的动脉瘤手术主要是通过外科手术进行治疗,但是该治疗方法存在手术难度大,创伤面积大,并且术后的并发症出现较多的缺陷。而介入手术与传统手术不同的是,介入手术不需要开较大的手术视窗,通过采用较小的手术视窗就可以进行相应的治疗,血管瘤的介入手术就是通过血管穿刺,然后将密网支架或者弹簧圈通过微导管等器械植入到靶病变,对动脉瘤进行的治疗。
目前颅内血管动脉瘤的介入治疗主要是通过采用密网支架进行治疗,密网支架治疗动脉瘤的原理就是通过密网支架自身的密网特性,可以对血流进行导向,通过密网支架将动脉瘤的瘤颈进行覆盖后,可以减少血流流入动脉瘤,从而使瘤体内的血压减小,诱发瘤体内形成血栓进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目前的颅内动脉瘤通过密网支架介入治疗,往往需考虑到密网支架的输送问题,目前密网支架输送主要是靠输送系统输送密网支架,其原理主要是利用摩擦力的方式进行密网支架的输送,将密网支架套在输送导丝上一种具有较大摩擦系数的摩擦管上,然后将密网支架和输送导丝一同装入比密网支架直径小的微导管内,密网支架与摩擦管的摩擦力大于密网支架与微导管内壁的摩擦力,当外力推动输送导丝时,密网支架与硅胶块保持相对静止的状态,密网支架与微导管进行相对运动,进而使得输送导丝达到输送密网支架的目的。但是目前的输送导丝在对密网支架在输送的过程中,由于密网支架具有自膨的特性,所以密网支架在输送的过程就会与微导管内壁产生相互挤压的力,进而增大了密网支架与微导管内壁的摩擦力,从而可能导致输送导丝推送困难,当推送困难时,若加大推送力可能会导致输送导丝弯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至少解决密网支架与微导管内壁的摩擦力过大的技术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输送导丝,用于将密网支架沿微导管进行输送,输送导丝包括锥形丝、海波管、近端束缚线、远端束缚线和穿线结构,锥形丝的近端与海波管相连,锥形丝上形成有用于装载密网支架的装载区,海波管位于装载区的近侧,穿线结构固定在锥形丝上、且位于装载区的远侧,密网支架装载时套设在锥形丝的装载区内,远端束缚线穿梭密网支架的远端一周,且远端束缚线的端部穿过穿线结构后再沿海波管穿出以向密网支架传递向远侧的拉力;近端束缚线穿梭密网支架的近端一周后,近端束缚线的端部向近端延伸且沿海波管穿出以向密网支架传递向近侧拉力。
上述的输送导丝使用时,将密网支架套设在锥形丝的装载区,然后再将输送导丝装载有密网支架的部分送入微导管中进行输送,在输送程中,可通过远端束缚线和近端束缚线对密网支架的两端施加拉力,使得密网支架的轴向尺寸被拉长,且径向被缩小,如此可以减小密网支架施加在微导管内壁上的压力,从而减小密网支架与微导管的摩擦力,降低输送导丝在微导管中推送的难度,从而避免输送导丝弯折。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密网支架和输送导丝在微导管中输送的状态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聚辉医疗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未经聚辉医疗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330055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