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脱硫废液回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3230043.3 | 申请日: | 2021-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217382164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6 |
发明(设计)人: | 刘永璋;仲炬;张耀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正拓气体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55/24 | 分类号: | F16L55/24;B08B9/051;B08B9/087 |
代理公司: | 宁波海曙甬睿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330 | 代理人: | 范翠英 |
地址: | 2261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脱硫 废液 回收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天然气生产加工技术领域的脱硫废液回收装置,包括废液输送管和废料收集筒,所述废料收集筒位于所述废液输送管的下方,所述废液输送管的左侧壁连接端通过法兰固定连接有防水电机,所述防水电机的连接端且位于所述废液输送管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联轴器,该脱硫废液回收装置,结构设计合理,利用刮除外圈对废液输送管其内壁上所存在的废料进行清除处理,以防止废液中的废料过度堆积在废液输送管的内壁上,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废液输送管因废料堆积而影响其输送效率的问题,并且实现了废料收集筒能够对于废料的收集以及排出具备自我清理的功能,防止因废料的残留而对废料收集筒的内壁造成腐蚀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天然气生产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脱硫废液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天然气脱硫是保证天然气正常输送和使用的前提条件,而众多脱硫工艺中化学吸收法是目前应用最多的天然气脱硫工艺,并且对于脱硫所产生废液,现有技术通常对其进行回收回收处理,以实现资源的循环使用、节约环保。
然而,对于废液在回收过程中,由于废液中通常掺杂一定含量的废料,随着废液输送的长期使用,则废料过度堆积在输送管的内壁上,从而对输送管的输送效率造成直接影响,对整个脱硫工艺的加工效率造成间接性影响,另一方面,而对于废料进行收集的收集筒其本身不具备对内壁进行清理的功能,导致收集筒的使用因附着过多废料而导致直接报废,为此我们提出了脱硫废液回收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脱硫废液回收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了随着废液输送的长期使用,则废料过度堆积在输送管的内壁上,从而对输送管的输送效率造成直接影响,另一方面,而对于废料进行收集的收集筒其本身不具备对内壁进行清理的功能,导致收集筒的使用因附着过多废料而导致直接报废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脱硫废液回收装置,包括废液输送管和废料收集筒,所述废料收集筒位于所述废液输送管的下方,所述废液输送管的左侧壁连接端通过法兰固定连接有防水电机,所述防水电机的连接端且位于所述废液输送管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联轴器,所述防水电机的连接端通过所述联轴器固定连接有丝杆,且所述丝杆转动连接在所述废液输送管的内部,所述丝杆的外侧壁滑行连接有刮除机构,所述刮除机构包括螺纹内圈、连接杆和刮除外圈,所述螺纹内圈螺纹连接在所述丝杆的外侧壁,所述连接杆固定连接在所述螺纹内圈的外侧壁一周,所述刮除外圈通过所述连接杆固定连接在所述螺纹内圈的外侧壁,且所述刮除外圈的外侧壁与所述废液输送管的内侧壁相贴合,所述废料收集筒的顶部输入端固定连接有进料管,所述废料收集筒的顶部且位于所述进料管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推动装置,所述推动装置的连接端且位于所述废料收集筒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输出轴,所述废料收集筒的内部通过所述输出轴滑行连接有刮板,且所述刮板的外侧壁与所述废料收集筒的内侧壁相贴合。
优选的,所述废液输送管的输入端固定连接有进液管,且所述进液管的连接端通过法兰固定连接有进液阀门,所述废液输送管的右侧输出端通过法兰固定连接有出液阀门。
优选的,所述废液输送管的底部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废料排出管,且所述废料排出管的连接端通过法兰固定连接有出料阀门,并所述出料阀门的输出端与所述进料管的输入端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废液输送管的外侧壁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管托,两个所述管托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支架,两个所述支架的底部均焊接有承载板。
优选的,所述废液输送管的内侧壁右侧固定连接有定位架,且所述丝杆远离所述防水电机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定位架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废料收集筒的前侧壁镶嵌有观察窗,所述废料收集筒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出料管,且所述出料管的输出端通过法兰固定连接有排料阀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正拓气体有限公司,未经南通正拓气体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323004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