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副乳术后可多向调节的压力塑形衣有效
申请号: | 202123207750.0 | 申请日: | 2021-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217014363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2 |
发明(设计)人: | 穆大力;张晓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F5/02 | 分类号: | A61F5/02;A41D13/12;A41D27/10;A41D2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赖定珍 |
地址: | 10014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术后 多向 调节 压力 塑形衣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副乳术后可多向调节的压力塑形衣,包括塑形衣主体和两个臂袖,两个臂袖相对设置,分别用于套设在患者两条手臂靠近腋窝的位置;塑形衣主体位于两个臂袖之间,且其两端分别与两个臂袖的一端后侧缝合,用于紧贴患者的后背。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可多向调节的多头压力带式副乳术后可多向调节的压力塑形衣,不仅解决了传统的绷带包扎后易松的问题,也解决了现有弹力衣压力无法满足多向压迫作用的壁垒,为副乳术后腋窝处冗余皮肤的充分弹性回缩及与腋窝深部组织充分粘连提供了可能,降低了术后因压迫塑形不佳而造成二次手术的几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整形术后塑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副乳术后可多向调节的压力塑形衣。
背景技术
副乳是正常女性除双侧乳房外的多余的类乳房样肿块,多发于腋下,在女性中较为常见。此类患者患者可及腋窝局部隆起,重者站立位双上肢下垂时于腋下可见明显突出肿块,严重影响美观,并且有时可伴有胀痛等不适。除美学效果不佳及躯体症状外,副乳就诊的患者中也可见到类似于乳腺的良恶性疾病。副乳癌的发病率为2%~6%,该部位恶性病变的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加之靠近腋窝淋巴结,从而造成预后不良。副乳的存在不会带来任何好处,因此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最佳的治疗方式还是建议手术治疗。
造成副乳组织冗余外观的主要因素包括赘余松弛的腋窝处皮肤以及皮下的腺体及脂肪组织。因此手术的核心是去除多余的皮下组织、处理赘余的皮肤,并改善腋窝处整体的形态。去除皮下组织可以采取小切口吸脂并多通道切除腺体组织的方式得以完成,而如若要术后即刻即达到冗余皮肤去除的目的,则需采取腋窝甚至腋前长切口的方式得以完成,造成术后瘢痕明显,影响穿衣甚至给心理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因此,目前针对腋窝处赘余皮肤大多不采取手术一期切除,而是尽量利用腋窝处皮肤弹性回缩、与腋窝顶及四周组织粘连塑形的作用进而恢复腋窝处正常的形态。因此,术后对于腋窝处的压力包扎不仅起到局部压迫预防血肿的作用,对于术后腋窝处的美学效果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市面上的副乳术后可多向调节的压力塑形衣仅由单一弹力带组成,无法针对腋窝顶及腋窝四壁产生充分的压迫塑形效果,从而造成局部冗余皮肤受压力不均造成局部皮肤的隆起,解决此类情况可能需要二次手术进行多余皮肤的切除,给患者带来躯体及经济上的不利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副乳术后可多向调节的压力塑形衣,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副乳术后可多向调节的压力塑形衣,包括塑形衣主体和两个臂袖,两个所述臂袖相对设置,分别用于套设在患者两条手臂靠近腋窝的位置;所述塑形衣主体位于两个所述臂袖之间,且其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臂袖的一端后侧缝合,用于紧贴患者的后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手术后,患者将塑形衣穿戴在身上,使得两个臂袖紧套在患者两条手臂靠近腋窝处的位置,塑形衣主体紧贴患者的后背,从而从多个方向挤压患者手术的部位,避免出现血肿,保证塑形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可多向调节的多头压力带式副乳术后可多向调节的压力塑形衣,不仅解决了传统的绷带包扎后易松的问题,也解决了现有弹力衣压力无法满足多向压迫作用的壁垒,为副乳术后腋窝处冗余皮肤的充分弹性回缩及与腋窝深部组织充分粘连提供了可能,降低了术后因压迫塑形不佳而造成二次手术的几率。
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还包括两个束紧机构,两个所述束紧机构分别缝合在两个所述臂袖的一端或所述塑形衣主体的两端,分别用于紧压患者两条手臂腋窝处的前侧。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手术后,患者将塑形衣穿戴在身上,使得两个臂袖紧套在患者两条手臂靠近腋窝处的位置,塑形衣主体紧贴患者的后背,同时两个束紧机构从患者两条手臂靠近腋窝处的前侧紧压患者腋的腋窝处,从而从多个方向挤压患者手术的部位,避免出现血肿,塑形效果更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未经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320775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风机机组平台液压变桨系统油管固定管夹工装
- 下一篇:一种高速混料机加油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