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隔离电源的浪涌保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3112871.7 | 申请日: | 2021-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217469453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0 |
发明(设计)人: | 程化一;陈思思;周水平;闫威;梁睿;曹晶;徐哲;贺灵;郑辉;胡瑶;李思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船舶通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二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2H9/04 | 分类号: | H02H9/04;H02H9/06;H02M1/44;H02M1/32;H02M3/335;H02H7/12 |
代理公司: | 武汉东喻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24 | 代理人: | 王聪聪 |
地址: | 430205 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隔离 电源 浪涌 保护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隔离电源的浪涌保护装置,涉及电路保护技术领域,包括浪涌抑制模块、EMI滤波电路和隔离电源模块;外部输入电压与浪涌抑制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浪涌抑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EMI滤波电路;浪涌抑制模块的输出电压连接隔离电源模块的输入端;隔离电源模块的输出电压经次级电路输出后连接负载电路;浪涌抑制模块的电阻串联网络一端接电源正极、另一端接电源负极,其中间连接处连接气体放电管的一端,气体放电管的另一端接机壳地PE。本装置提高了隔离开关电源前级防护元器件的击穿电压,使得该电路不会因防护动作电压过低而导致耐压测试失败,避免因电源耐压测试而拆/装防护器件,避免防护器件频繁动作而减少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路保护与电磁兼容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隔离电源的浪涌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浪涌通常是指电源接通瞬间或是在电路出现异常情况下产生的远大于稳态电流的峰值电流或过载电流。供电系统的浪涌的来源主要包括外部雷电和内部电气设备启停和故障等,其中电力系统内的浪涌主要来自于系统内部用电负荷的冲击,在电力系统引起的内部过电压原因大致包括:1)电力大负荷的投入和切除;2)感性负荷的投入和切除;3)功率因素补偿电容器的投入和切除;4)短路故障。
总之,浪涌给用电设备带来不利影响,特别是对接入电网的计算机、通讯设备、监控设备等微电子设备带来致命的冲击。即使是没有造成永久的设备损坏,但系统运行的异常和停顿都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
而目前,随着电力电子、通信、工控行业的快速发展,在各行各业应用中电源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保证系统的稳定性、抗干扰性,隔离开关电源应运而生,为了抑制电源输入线的浪涌,常用的方法是在电源输入线上添加防雷器等瞬态抑制器件;
传统地,浪涌防护电路所采用的防护器件通常为低压型压敏电阻或瞬态电压二极管,压敏电阻具有较大的寄生电容,一般在几百到几千微法的范围,在高频信号系统中会引起信号传输的畸变,因此压敏电阻在很多情况下不宜直接应用在高频信号线路的保护中;且瞬态抑制器件(压敏电阻、气体放电管)主要是针对8/20uS、1.2/50uS的雷击浪涌过压而设计的,该类干扰瞬态过压高(2kV~4kV),但是作用时间短(us),重复性不高,在实际使用中,经常出现压敏电阻失效而烧断保险丝的现象,当瞬态过压能量超过压敏电阻额定容量时,压敏电阻可能会因过热而损坏,主要表现为短路、开路;不利于延长浪涌防护电路的使用寿命也不利于提高电路的安全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隔离电源的浪涌保护装置,用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隔离电源的浪涌保护装置,包括浪涌抑制模块、EMI滤波电路和隔离电源模块;
外部输入电压与所述浪涌抑制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浪涌抑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EMI滤波电路;所述浪涌抑制模块的输出电压经所述EMI滤波电路连接所述隔离电源模块的输入端;所述隔离电源模块包括分别隔离的初级电路和次级电路,输出电压经所述次级电路输出后连接负载电路;
其中,所述浪涌抑制模块包括压敏电阻RV1、压敏电阻RV2和气体放电管GD2;压敏电阻RV1和压敏电阻RV2串联,其组成的串联网络一端接电源正极一端接电源负极,其中间连接处连接所述气体放电管的一端,所述气体放电管的另一端接机壳地PE,所述气体放电管用于减少防护器件(压敏电阻)与机壳地PE之间的漏电流。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隔离电源的浪涌保护装置,其中,所述浪涌抑制模块还包括压敏电阻RV3,所述压敏电阻RV3的一端与所述电源正极(或AC输入的火线),另一端与所述电源负极连接(或AC输入的零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船舶通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二研究所),未经武汉船舶通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二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311287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