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紧凑型双路固态继电器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123105491.0 | 申请日: | 2021-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16721890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0 |
发明(设计)人: | 范结义;李云孝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运盛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H05K7/14;H03K17/79;H03K17/72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精诚新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5218 | 代理人: | 张锐 |
地址: | 361026 福建省厦***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紧凑型 固态 继电器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紧凑型双路固态继电器结构,在安装结构上采用带有散热金属框架的单列直插式的PCB安装结构,在电路上采用共极结构,提供双路独立控制的固态继电器,具有体积小、散热好、适合高密度PCB安装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双路固态继电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紧凑型双路固态继电器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双路固态继电器通常表现为两种形态:(1)集成了双路独立的固态继电器电路,包括独立的双路控制和独立的双路输出,包括输入、输出共8个管脚。(2)单路控制输入,双路输出,采用联动控制,包括输入、输出共6个管脚。这些产品不能满足在特定应用场合所需要的具有双路独立控制,但管脚数较小、体积较小的双路固态继电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提供一种结构紧凑的双路固态继电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紧凑型双路固态继电器结构,采用适用于PCB安装的单列直插封装结构,所述双路固态继电器结构包括塑封体、散热金属框架、第一固态继电器单元、第二固态继电器单元和单列排列的6个引脚;其中,第一引脚为所述第一固态继电器单元、第二固态继电器单元的公共输出端,第二引脚为所述第一固态继电器单元的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三引脚为所述第二固态继电器单元的第二输出端;所述第四引脚为所述第一固态继电器单元、第二固态继电器单元的公共输入端,并标识为输入正极,第五引脚为所述第一固态继电器单元的第二输入端,第六引脚为所述第二固态继电器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五引脚、第六引脚标识为输入负极。
进一步的,相邻两个输出端之间的间隔为2个单位间隔,相邻两个输入端之间的间隔为一个单位间隔;相邻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的间隔为不小于3个单位间隔。
进一步的,所述单位间隔为2.5毫米或2.54毫米或3.96毫米或5毫米。
进一步的,所述单位间隔为2.54毫米,所述所述引脚3和引脚4之间的间隔为5个单位间隔。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金属框架超出塑封体部分的中部设置有一个安装孔。
进一步的,所述双路固态继电器包括第一光耦、第二光耦、第一双向可控硅和第二双向可控硅,第一光耦、第二光耦的光发射管的阳极共同连接到第四引脚,第一光耦的光发射管的阴极连接到第五引脚,第二光耦的光发射管的阴极连接到第六引脚;第一光耦、第二光耦输出的一端共同连接到第一引脚,第一光耦输出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一双向可控硅的控制极,第二光耦输出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二双向可控硅的控制极;第一双向可控硅、第二双向可控硅的第一终端共同连接到公共输出端,第一双向可控硅的第二终端连接到第二引脚,第二双向可控硅的第二终端连接到第三引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光耦、第二光耦、第一双向可控硅、第二双向可控硅焊接在所述电路基板的同一侧,所述第一双向可控硅、第二双向可控硅的丝印面和所述散热金属框架贴合。
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紧凑型双路固态继电器结构,在安装结构上采用带有散热金属框架的单列直插式的PCB安装结构,在电路上采用共极结构,提供双路独立控制的固态继电器,具有体积小、散热好、适合高密度PCB安装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紧凑性的双路固态继电器的产品结构示例;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双路固态继电器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运盛精密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厦门运盛精密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310549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无立柱转角配合的铝制转角结构
- 下一篇:一种环保检测用水体取样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