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控制地面径流的蓄渗式绿地装置及地面径流蓄渗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2123012014.X | 申请日: | 2021-12-02 |
| 公开(公告)号: | CN216514951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3 |
| 发明(设计)人: | 张连科;马伊明;冯瑾;陈小龙;马西东;刘兴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E01C11/22 | 分类号: | E01C11/22;E03F5/046;E03F5/06;E03F3/02;E03F3/04;E03F5/14;E03F5/22;A01G25/02 |
| 代理公司: | 西安铭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23 | 代理人: | 耿路 |
| 地址: | 730099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控制 地面 径流 蓄渗式 绿地 装置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控制地面径流的蓄渗式绿地装置及地面径流蓄渗结构,包括通水路缘石,所述通水路缘石铺设在混凝土路面的两侧,所述通水路缘石的下部开设有用于使混凝土路面上的积水流通的通水格栅,所述通水路缘石与位于混凝土路面一侧的绿地之间设有导流块,所述绿地包括由上到下依次设置的植被层,保水层,过滤层,蓄水层,所述通水路缘石的下表面与导流块的上表面相平齐,所述导流块的下表面与植被层的上表面相平齐,混凝土路面上的积水经通水路缘石上的通水格栅流经导流块后进入绿地,本实用新型实现了混凝土路面上的雨水积水的及时疏通,不仅实现了雨天道路的行车安全,而且有利于将雨水通过绿地进行蓄渗储存,有利于雨水的最大化利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海绵城市建设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控制地面径流的蓄渗式绿地装置及地面径流蓄渗结构。
背景技术
海绵城市是城市雨洪管理新理念,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强调在源头上利用自然力量削减径流峰值,控制面源污染,实现雨天“渗水、滞水、蓄水、净水”,晴天“排水、用水”。下凹绿地作为一种径流控制的典型设施,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广泛使用。下凹绿地是通过微地形调节,在绿地中形成一个下凹区域,绿地及周边的雨水汇集到下凹区调蓄,从而实现径流峰值削减,并在雨水汇流过程中通过植物及土壤进行过滤净化。
为了保证干旱地区的的降水被最大程度的利用,同时为了保证雨天道路行车安全,故需一种便于路面雨水径流穿过,且便于蓄渗降水的,使得降水被最大化利用的下沉式绿地。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地面径流的蓄渗式绿地装置及地面径流蓄渗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通水路缘石,所述通水路缘石铺设在混凝土路面的两侧,所述通水路缘石的下部开设有用于使混凝土路面上的积水流通的通水格栅,所述通水路缘石与位于混凝土路面一侧的绿地之间设有导流块,所述绿地包括由上到下依次设置的植被层,保水层,过滤层,蓄水层,所述通水路缘石的下表面与导流块的上表面相平齐,所述导流块的下表面与植被层的上表面相平齐,混凝土路面上的积水经通水路缘石上的通水格栅流经导流块后进入绿地。
优选的,所述导流块的纵截面为三角形,所述导流块的导流斜面为锯齿形阶梯状,所述导流斜面沿纵向开设有导流渠。
优选的,所述植被层为种植有植物的土壤层,所述保水层为细沙层,所述过滤层为碎石层,所述蓄水层为卵石层。
优选的,所述绿地的上表面穿设有多个延伸到过滤层的排水管。
优选的,所述导流块上的导流渠等间距设有多个。
优选的,所述排水管位于两个导流渠的水流通路之间。
优选的,所述排水管的入水端内部滑动连接有过滤内管,所述过滤内管的上部固定安装有限位法兰,所述过滤内管的内部由上到下依次设有多个分别与管壁滑动连接且内部固定安装有格栅的安装圈。
优选的,多个所述格栅的目数由上到下依次递增。
优选的,所述所述绿地上穿设有多个延伸到蓄水层的抽水管,所述抽水管上设有水泵,所述抽水管的出水口连接有喷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通过设置通水路缘石,实现了混凝土路面上的雨水积水的及时疏通,通过设置导流块将雨水导流到绿地中,不仅实现了雨天道路的行车安全,而且有利于将雨水通过绿地进行蓄渗储存,有利于雨水的最大化利用。
2.通过将导流块设置为横截面为三角形的导流块,并将导流斜面设置为锯齿形阶梯状,方便雨水分散、均匀地流入到绿地中,在导流斜面上开设有多个导流渠有利于大量雨水通过。
3.通过在绿地的上表面穿设有多个延伸到过滤层的排水管,并将排水管设于两个导流渠的水流通路之间,有利于将雨水及时的排入到绿地的过滤层中,雨水经过滤层过滤后进入蓄水层中保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未经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301201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干湿两用电机的散热结构
- 下一篇:一种地基基础工程用桩基施工辅助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