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材料燃烧灭火试验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122963305.0 | 申请日: | 2021-11-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17612643U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1 |
| 发明(设计)人: | 张云桐;袁涛;李贵阳;何浏炜;李卫领;庞承焕;吴博;罗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高材高分子材料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62C31/02 | 分类号: | A62C31/02;A62C31/00;F23D14/04;G01N31/12 |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颜希文;宋亚楠 |
| 地址: | 510663 广东省广州市高新技***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材料 燃烧 灭火 试验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烧检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材料燃烧灭火试验装置,其包括壳体和二氧化碳气罐,壳体内设有实验腔,壳体上设有开口和防护门,开口与实验腔连通,防护门盖合于开口,实验腔内设有支架和点火灯,点火灯位于支架下方,实验腔的内侧面开设有二氧化碳喷气口,二氧化碳喷气口位于支架上方,壳体设有通气管道,通气管道的一端与二氧化碳喷气口相连通,通气管道的另一端与二氧化碳气罐连通,通气管道上设有气阀。通过利用通气管道外接二氧化碳气罐,避免使用液态二氧化碳爆炸的风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烧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材料燃烧灭火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市场上的汽车内饰大部分都由高分子材料制成,但是阻燃性能普遍不高,导致汽车存在很大安全性隐患问题。因此,汽车内饰材料燃烧测试,是确保汽车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市面上的汽车内饰燃烧检测设备大部分是按照GB 8410-2006中的要求进行设计,该标准是我国唯一的汽车内饰燃烧测试强制性标准,对燃烧箱尺寸、样品尺寸、燃气等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要求。现有设备可以满足标准的要求,但在测试后灭火成了一件麻烦的事情。
现有的灭火方式是在汽车内饰燃烧测试结束后打开箱体观察窗对准火源使用洗衣粉泡沫水,其中洗衣粉泡沫水是由普通水瓶混合洗衣粉自制,在遇到火势较大和滴落到箱底引燃的情况,该方法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1.该测试会产生大量的烟雾,在使用洗衣粉泡沫水灭火时,需要打开燃烧箱的箱门,这也使得测试人员的视线易被模糊和从而发生事故;2.测试结束时温度过高,水瓶受热会变形融化,导致操作人员拿不稳而掉落;3.根据测试标准要求,燃烧箱的底部存在10个通风孔,泡沫水会顺着孔流出到设备台面,易诱发触电事故。
除此之外在汽车内饰燃烧测试使用的灭火器还有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清水灭火器,其中干粉灭火器内部充磷酸胺盐等,灭火过程产生化学反应,灭火特性是窒息、冷却和化学抑制,但其弊端是不能用于金属灭火;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属于物理变化灭火,使用时液态二氧化碳汽化成气态二氧化碳,常用于设备仪器、文档资料等,但其弊端是存放条件,液态二氧化碳不稳定,高温或者撞击都容易爆炸;清水灭火器则是充装清水打开直接使用,但其弊端时有效喷水时间在1min左右,时间较短且不能用于电气设备,书籍等。由于汽车内饰燃烧测试需要用到通电的设备,洗衣粉泡沫水、干粉灭火器、清水灭火器并不适合用在汽车内饰燃烧测试的灭火上,而在测试中因为要计算有效燃烧距离所以需要快速灭火,在燃烧测试后需要立刻搬来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导致存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撞击爆炸的安全隐患。如果把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放在设备旁边备用,设备在做材料燃烧测试时会将周围环境的温度升高,也会存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瓶身爆炸的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容易爆炸。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材料燃烧灭火试验装置,其包括壳体和二氧化碳气罐,所述壳体内设有实验腔,所述壳体上设有开口和防护门,所述开口与所述实验腔连通,所述防护门盖合于所述开口,所述实验腔内设有支架和点火灯,所述点火灯位于所述支架下方,所述实验腔的内侧面开设有二氧化碳喷气口,所述二氧化碳喷气口位于所述支架上方,所述壳体设有通气管道,所述通气管道的一端与所述二氧化碳喷气口相连通,所述通气管道的另一端与二氧化碳气罐连通,所述通气管道上设有气阀。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的侧面设有通孔,所述支架穿过所述通孔并伸入所述实验腔内。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的一侧固设有挡板,所述挡板盖于所述通孔,所述挡板上设有把手。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上表面设有温度计。
进一步地,所述点火灯为本生灯。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为U字型,所述支架设有一对延伸臂,两条延伸臂相隔开,所述延伸臂上设有多个固定销,所述固定销自所述延伸臂向上延伸,所述点火灯位于两条延伸臂之间的正下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高材高分子材料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未经国高材高分子材料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9633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便于清理粪便的肉鸭笼
- 下一篇:铝箔玻璃瓶开启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