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风机盘管加新风集成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2950146.0 | 申请日: | 2021-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6384378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6 |
发明(设计)人: | 王闯;孙永强;邹志胜;陶然;周鸿彪;潘飞;周添;刘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0073 | 分类号: | F24F1/0073;F24F1/0063;F24F13/14;F24F13/02;F24F13/06;F24F13/30;F24F13/28;F24F11/64;F24F11/74;F24F110/10;F24F110/7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宗欣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3 | 代理人: | 董光仁 |
地址: | 300308 天津市滨海新区***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风机 盘管加 新风 集成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通风节能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风机盘管加新风集成装置,机箱的前后两端均为开放端;机箱的前端为进风端,进风端处安装有新风电动调节阀,新风电动调节阀的后侧的机箱内部安装有高效过滤器;机箱的后端为出风端,出风端处安装有高效换热器,高效换热器上安装有变频离心风机;所述机箱的下表面设置有回风口,所述回风口处安装有回风电动调节阀,所述回风电动调节阀内部安装有温度传感器和CO2传感器。该机组将风机盘管与新风系统集成于一体,满足房间温度的同时保证了室内空气清洁度;该机组新风系统分散布置,利于使用人员智能调节,节能效果明显;该系统无需额外的新风机组,节省了工程投资,施工安装方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通风节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机盘管加新风集成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暖通空调设计过程中,风机盘管系统因投资少、使用灵活及节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办公及居住建筑中。但因系统通常采用室内空气循环,无法满足人员新风需求,往往结合新风处理机组使用。通常情况下,新风处理机组将空气统一进行冷、热处理后分别送至各房间,设计人员通常按照最小新风量为送风量10%控制,一般房间封闭情况下温湿度波动范围很小,室内CO2浓度也较小,此时较大的新风量不仅不节能,还会影响室内温湿度的稳定。各风口经施工人员初调节后,运行过程中无法根据人员需求而变化,且部分房间无人员时,新风处理机组仍给房间送入处理新风,造成能源很大程度的浪费。
现有技术一,授权公告号:2408388Y,公开了一种自含新风式风机盘管,由新风机构和风机盘管两部分组成,新风机构位于风机盘管一侧,并且通过其风阀与方剂的入口相连,新风机构由箱体、新风口、滤网、风阀及风阀驱动器组成,新风口位于箱体顶部,滤网位于风阀的上方,风机盘管由风机、电机、表冷器、回风口、接水盘,回风过滤器或回风挡板构成。
现有技术二,授权公告号:CN 208735748 U,包括回风箱、风机盘管和换热排管机构,所述回风箱一侧设置有接线盒,且与回风箱相通,另一侧设置有侧板,所述侧板上设置有新风口,所述接线盒上设置有多个通孔,所述回风箱内设置有多个风机盘管,所述风机盘管通过电机连接,所述风机盘管的出风口连接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换热排管机构,所述壳体下方设置有积水盘,且与壳体连接相通。
现有的风机系统运行过程中,各房间风机盘管与新风系统独立控制,其中新风集中处理,而风机盘管送风由用户调节控制,两者无匹配关系,同样造成能源浪费。另外,因系统单独设置新风机组,造成建筑房间的浪费。同时新风系统管道的安装一定程度影响了吊顶内布局,在各房间之间穿越的新风管道在火灾状况时也增加了烟气蔓延的危险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机盘管加新风集成装置,以解决办公及居住房间的空调通风问题,并达到各房间新风系统灵活控制及节能的目的。
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该风机盘管加新风集成装置设置有机箱,所述机箱的前后两端均为开放端;
所述机箱的前端为进风端,所述进风端处安装有新风电动调节阀,所述新风电动调节阀的后侧的机箱内部安装有高效过滤器;
所述机箱的后端为出风端,所述出风端处安装有高效换热器,所述高效换热器前安装有变频离心风机;
所述机箱的下表面设置有回风口,所述回风口处安装有回风电动调节阀,所述回风电动调节阀内部安装有温度传感器和CO2传感器;
所述机箱的外部安装有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分别与新风电动调节阀、高效换热器、变频离心风机、温度传感器、CO2传感器相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回风电动调节阀上端的机箱内设置有混风箱。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新风电动调节阀的外部通过法兰安装有软连接,该软连接的末端连接风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95014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线束底板
- 下一篇:一种带有分隔防护结构的线束整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