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智能锁有效
| 申请号: | 202122530619.1 | 申请日: | 2021-10-20 |
| 公开(公告)号: | CN216517404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3 |
| 发明(设计)人: | 王妙玉;陈伟强;邓建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好太太智能家居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5B49/00 | 分类号: | E05B49/00;E05B15/00;G07C9/00 |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越秀区哲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8 | 代理人: | 谢嘉舜 |
| 地址: | 511434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锁,包括信号检测模块、智能锁主控单元和智能锁锁体,所述信号检测模块设于门把手上,所述信号检测模块与所述智能锁主控单元连接,所述智能锁主控单元用于控制智能锁锁体开启和关闭,所述信号检测模块包括用于检测触摸信号的触摸信号感应模块和用于检测开门动作信号的开门动作信号感应模块,所述信号检测模块将检测到的触摸信号和开门动作信号发送给智能锁主控单元。本实用新型同时检测触摸信号和开门动作信号,可减少开门误判的可能性,而且安全性高,并可避免采用机械方式开门造成的科技感低、用户体验差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锁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锁。
背景技术
目前智能锁的应用越来越广,大部分为电子密码锁、刷卡门锁、指纹锁。目前的开锁方式包括三种,第一种是直接按压把手机械方式开门,但是这种方式用户体验不好,缺乏科技感;第二种是使用内把手电容触摸直接开门,但是这种方式容易有误动作,在门外通过干扰,便可把门打开,具有巨大风险;第三种是通过PIR(人体红外线感应,Passiveinfrareddetectors)唤醒内把手,近距离再次检测人体位置,当人接近感应把手的时候门锁自动开门,这是一种分段感应方式进行开门的方式,虽然在一定移动检测条件下可以判定出部分误动作,但是身体靠近门的时候,比如猫眼查看门口状态的时候也会造成误开门,安全性不高。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智能锁,既可以实现减少开门误判,又可提高安全性以及提升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锁,解决目前智能锁容易误判开门且安全性不高,以及用户体验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一种智能锁,包括信号检测模块、智能锁主控单元和智能锁锁体,所述信号检测模块设于门把手上,所述信号检测模块与所述智能锁主控单元连接,所述智能锁主控单元用于控制智能锁锁体开启和关闭,所述信号检测模块包括用于检测触摸信号的触摸信号感应模块和用于检测开门动作信号的开门动作信号感应模块,所述信号检测模块将检测到的触摸信号和开门动作信号发送给智能锁主控单元。
可选的,所述触摸信号感应模块包括用于采集触摸信号的触摸屏和触摸芯片,所述触摸芯片与触摸屏连接,所述触摸芯片采集的触摸信号经过触摸芯片后接入智能锁主控单元。
可选的,所述触摸屏通过灵敏检测模块与所述触摸芯片连接,所述灵敏检测模块包括ESD管、电容C1和电容C4,所述触摸屏的输出端通过ESD管与电容C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4的一端与地连接,所述触摸屏的输出端通过电容C1与电容C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与触摸芯片的输入端连接。
可选的,所述触摸芯片的输出端通过信号放大模块与智能锁主控单元连接。
可选的,所述信号放大模块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和三极管Q1,所述触摸芯片的输出端与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与电阻R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智能锁主控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经过电阻R1后接电源。
可选的,所述开门动作信号感应模块包括按键模块,所述按键模块的一端与地连接,所述按键模块的另一端与电阻R5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与智能锁主控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经电阻R4后与电源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经电容C3后与地连接。
可选的,所述按键模块包括并联连接的第一按键和第二按键。
可选的,所述触摸芯片采用BS83BX系列芯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好太太智能家居有限公司,未经广东好太太智能家居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53061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