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城市雨水收集再利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22394759.0 | 申请日: | 2021-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5857981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发明(设计)人: | 肖佩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龙帜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B3/02 | 分类号: | E03B3/02;E03B11/00;B01D24/02;H02K7/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化育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833 | 代理人: | 尹均利 |
地址: | 650000 云南省***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城市 雨水 收集 再利用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水利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城市雨水收集再利用系统,包括支撑杆,支撑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存水箱,存水箱的上部内壁设置有液位传感器,存水箱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落水管,落水管的上部设置有电控阀,落水管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筒,固定筒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支撑板的侧壁固定连接在支撑杆上,固定筒的侧壁转动连接有转动轴,转动轴的外壁焊接有旋叶,转动轴的一端设置有发电机,发电机固定连接有在支撑板上,固定筒的下部固定连接有输水管,输水管上连接有过滤罐,过滤罐的一侧输水管上设置有水泵,输水管的一端连通有存水池,能有效提高雨水的利用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雨水利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城市雨水收集再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一些城市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洪涝灾害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已非常严重。雨水作为水循环系统中的一个关键要素,在构建城市可持续水循环系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对城市雨洪实施有效的控制利用已成为环境、市政、规划、建筑、景观、水利等必须重视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提供一种城市雨水收集再利用系统,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提供一种城市雨水收集再利用系统。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城市雨水收集再利用系统,包括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存水箱,所述存水箱的上部内壁设置有液位传感器,所述存水箱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落水管,所述落水管的上部设置有电控阀,所述落水管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筒,所述固定筒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侧壁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杆上,所述固定筒的侧壁转动连接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外壁焊接有旋叶,所述转动轴的一端设置有发电机,所述发电机固定连接有在所述支撑板上,所述固定筒的下部固定连接有输水管,所述输水管上连接有过滤罐,所述过滤罐的一侧所述输水管上设置有水泵,所述输水管的一端连通有存水池。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杆的数量为四个,分别设置在所述存水箱的底部四个端角处,所述支撑板设置在四个所述支撑杆之间。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旋叶的数量为四个,两两呈90度分别设置在所述转动轴的外壁上。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落水管和所述输水管呈上下对角设置在所述固定筒的外壁上。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过滤罐的内部一侧设置有PP棉,所述PP棉的内部另一侧设置有活性炭。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存水箱收集雨水,当雨水到达液位传感器处时,液位传感器给控制器发信号,控制器打开电控阀,然后使存水箱中的水通过落水管落到固定筒中,水利用自身的重力,推动旋叶,从而带动转动轴转动,转动轴将转动传递到发电机中,从而使发电机发电,此结构将水动力转换为电机,提高雨水的利用率。
2、本实用新型中,存水箱中的水通过发电结构后落入到输水管中,启动水泵可将水远距离输送到存水池存储,后期可自由利用,且在输水管上设置有过滤罐,利用过滤罐中的PP棉和活性炭可将水进行初步处理,将水中的固定杂质和异味异色处理掉,提高水的纯净度,从而提高雨水的利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内部结构示意简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简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旋叶位置示意简图。
图中标记:1-支撑杆、2-存水箱、3-液位传感器、4-落水管、5-电控阀、6- 固定筒、7-支撑板、8-转动轴、9-旋叶、10-发电机、11-输水管、12-过滤罐、13-水泵、14-存水池、15-PP棉、16-活性炭。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龙帜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云南龙帜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39475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