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抗干扰探测器有效
申请号: | 202122325666.2 | 申请日: | 2021-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5526143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4 |
发明(设计)人: | 杨海源;郑云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明强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3/11 | 分类号: | G01V3/11 |
代理公司: | 苏州三英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412 | 代理人: | 钱超 |
地址: | 201100 上海市闵***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抗干扰 探测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抗干扰探测器,包括本体、设置于本体内的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连接发射线圈且穿过本体向外引出的第一线束以及连接接收线圈且穿过本体向外引出的第二线束,第一线束包括第一传输线,第一传输线至少设置有两根且相互缠绕,第二线束包括第二传输线,第二传输线至少设置有两根且相互缠绕。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抗干扰探测器,通过发射线圈发射信号,通过接收线圈接收信号。将第一传输线和第二传输线分别相互缠绕,从而提高第一传输线和第二传输线的抗干性,提高了探测器的测量精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探测器,特别是关于一种抗干扰探测器。
背景技术
为了在一些物料中找到金属以便去除,一般会使用到探测器进行探测。现有的探测器上与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连接的传输线在探测器内一般离得很近,基本间距只有几厘米。所以传输线之间很有可能产生干扰。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干扰探测器,其能提高传输线之间的抗干扰能力。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抗干扰探测器,包括本体、设置于本体内的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连接所述发射线圈且穿过所述本体向外引出的第一线束以及连接所述接收线圈且穿过所述本体向外引出的第二线束,所述第一线束包括第一传输线,所述第一传输线至少设置有两根且相互缠绕,所述第二线束包括第二传输线,所述第二传输线至少设置有两根且相互缠绕。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线束上设置有第一屏蔽件,所述第二线束上设置有第二屏蔽件。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屏蔽件和第二屏蔽件为金属管或者金属网。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本体包括配合安装的壳体和框体,所述壳体上开设有传输通道,所述框体安装于所述传输通道的侧壁上,所述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均绕制于框体内,所述壳体上开设有供所述第一线束穿过的第一通道以及供所述第二线束穿过的第二通道。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位于所述第一通道内的所述第一传输线相互缠绕,位于所述第二通道内的第二传输线相互缠绕。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屏蔽件设置于位于所述第一通道内的所述第一线束上,所述第二屏蔽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通道内的第二线束上。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通道远离所述框体的端部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屏蔽件的端部固定安装,所述第二通道远离所述框体的端部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屏蔽件的端部固定安装。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接收线圈至少设置有两个,所述接收线圈和发射线圈并排设置且所述发射线圈位于两个所述接收线圈之间。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传输线缠绕的密度大于或者小于所述第二传输线缠绕的密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抗干扰探测器,通过发射线圈发射信号,通过接收线圈接收信号。将第一传输线和第二传输线分别相互缠绕,从而提高第一传输线和第二传输线的抗干性,提高了探测器的测量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抗干扰探测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抗干扰探测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明强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明强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32566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定位贴敷部件
- 下一篇:一种高压输电用均压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