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阔筋膜针有效
申请号: | 202122240612.6 | 申请日: | 2021-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215534830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8 |
发明(设计)人: | 于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于洋 |
主分类号: | A61B17/32 | 分类号: | A61B17/32;A61B90/00 |
代理公司: | 烟台双联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25 | 代理人: | 姜宏艺 |
地址: | 136000 吉林***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筋膜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阔筋膜针,它包括针刃(1)、针体(2)和针根(3),针刃(1)位于针体(2)的前端,针根(3)固定在针体(2)的后端,所述的针刃(1)与针体(2)为相同的金属材质并一体成型,其特点是,所述的针刃(1)为菱形,针刃(1)前端的端点处开刃;所述的针根(3)为扁平状,针根(3)与针刃(1)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针根(3)和针体(2)均为对称结构,针刃(1)、针体(2)和针根(3)三者的中心线同轴。提供一种阔筋膜针,通过该装置(一)提高操作的效率;(二)减少在治疗过程中,对健康的筋膜、肌纤维、神经、血管带来的损伤。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临床针具,具体涉及一种阔筋膜针。
背景技术
目前,临床治疗软组织的粘连、劳损、挛缩等症时,普遍使用各种针类或针刀类装置对软组织进行减张、减压、通透、铲剥、剥离等操作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但在该操作过程中,目前所使用的工具均难以满足操作的需要。具体描述如下:
在使用各种针类(如毫针、三棱针、圆利针等)装置时,由于针尖过小,对一些粘连挛缩的软组织作用面积过小,导致对软组织粘连挛缩进行铲剥、剥离等操作的效果较差。
在使用针刀类(常用型号的刀口宽为0.8/1.0/1.2mm)装置时,由于是对粘连挛缩的组织处进行盲操作直接切割,因此容易对健康的筋膜、肌纤维、神经、血管直接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特别是在对大肌群进行铲剥操作时,因为刀口宽度较窄,导致铲剥力度和面积不足,从而达不到最佳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阔筋膜针,通过该装置(一)提高操作的效率;(二)减少在治疗过程中,对健康的筋膜、肌纤维、神经、血管带来的损伤。
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阔筋膜针,它包括针刃、针体和针根,针刃位于针体的前端,针根固定在针体的后端,所述的针刃与针体为相同的金属材质并一体成型,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针刃为菱形,针刃前端的端点处开刃;
所述的针根为扁平状,针根与针刃位于同一平面;
所述的针根和针体均为对称结构,针刃、针体和针根三者的中心线同轴。
优选地,还包括用以对本装置整体进行加热的针柄,针柄为对称结构,针柄的前端固定在针根的后端;针根和针柄均采用金属材质,且针刃、针体、针根和针柄的中心线同轴。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针柄为圆柱形。
优选地,所述的针体为圆柱形,针体长5-12cm,针体直径为1-1.5mm。
优选地,所述针刃最宽处的宽度为2-4mm。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在于:
第一、本实用新型通过将针刃设计为菱形,且仅在前端的端点处开刃,在前端端点两侧的侧边不开刃。既能够在治疗操作过程中,减少了对健康的筋膜、肌纤维、神经、血管造成损伤等的问题。还增大了治疗操作中针具与粘连挛缩的软组织作用面积,提高了操作的效率,从而提高了治疗效果,满足了操作的需要。
第二、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扁平状的针根,既能够防止手在操作的时候发生下滑,还能够在盲操作的情况下,通过观察针根的侧向角度准确判断针刃的侧向角度。
第三、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针柄实现加热功能,能够使本装置整体的温度升高,以便在治疗操作结束后,通过提高针刃的温度以改善患处的微循环,从而为病变软组织的恢复提供了主要条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于洋,未经于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24061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