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石墨电极糊料冷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2203982.2 | 申请日: | 2021-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215597907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1 |
发明(设计)人: | 何永康;王贵先;刘贺利;刘斌斌;冯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焦作市中州炭素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D31/00 | 分类号: | F25D31/00;F25D17/02;F25D17/08;F25D23/00;F25D29/00 |
代理公司: | 成都市鼎宏恒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51248 | 代理人: | 段和香 |
地址: | 454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石墨电极 糊料 冷却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石墨电极糊料冷却装置,包括内筒、外筒和循环水槽,内筒位于外筒内且内筒侧壁与外筒侧壁之间存在冷却空隙,所述外筒侧壁设置有进水管和排水管,在循环水槽内设置有水泵,水泵上连接有输送软管,输送软管的另一端与进水管连接,所述排水管与循环水槽相连通,在内筒顶部设置有气室,气室底面设置有多个气嘴,气嘴指向内筒底部,在循环水槽上设置有鼓风机,鼓风机上通过输气管与气室连接。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石墨电极糊料冷却装置,以期望提高冷却效率和使得冷却更为均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石墨电极糊料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石墨电极是采用石油焦、针状焦为骨料,煤沥青为粘结剂,经过混捏、成型、焙烧、浸渍、石墨化、机械加工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生产出来的一种耐高温石墨质导电材料。在石墨电极加工时需要冷却装置对石墨电极糊料进行冷却,以便于对后续的混捏操作,现有的冷却装置对电极糊料冷却时,冷却效率较低且冷却不均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石墨电极糊料冷却装置,以期望提高冷却效率和使得冷却更为均匀。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石墨电极糊料冷却装置,包括内筒、外筒和循环水槽,内筒位于外筒内且内筒侧壁与外筒侧壁之间存在冷却空隙,所述外筒侧壁设置有进水管和排水管,在循环水槽内设置有水泵,水泵上连接有输送软管,输送软管的另一端与进水管连接,所述排水管与循环水槽相连通,在内筒顶部设置有气室,气室底面设置有多个气嘴,气嘴指向内筒底部,在循环水槽上设置有鼓风机,鼓风机上通过输气管与气室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内筒底部为锥形结构,且在内筒底部设置有排料管,排料管上设置有阀门。
进一步的,所述内筒顶部设置有电机,电机的输出端穿过内筒顶部与转轴连接,所述转轴上设置有搅拌杆,位于下部的搅拌杆上设置有刮料叶片,刮料叶片与内筒底面相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内筒内侧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在外筒侧壁设置有显示屏20,温度传感器与显示屏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内筒顶部设置有进料斗,所述外筒底部设置有支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设置有内筒、外筒,两者之间设置有冷却空隙,循环水槽内的冷却水通过进水管流入该冷却空隙,并从排水管再次流回到循环水槽内形成一个流动的循环,以有利于对糊料的冷却,且在内筒顶部设置有气室,气室与鼓风机连接,以向内筒中鼓入气流,通过外侧壁的冷却水循环和内部的气流共同作用下,能明显提高冷却效率,且在内筒中设置有搅拌杆和刮料叶片,以使得冷却更为均匀和便于排出糊料。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脚、2-外筒、3-内筒、4-进料斗、5-电机、6-转轴、7-搅拌杆、8-刮料叶片、9-排料管、10-阀门、11-循环水槽、12-水泵、13-输送软管、14-排水管、15-气室、151-气嘴、16-输气管、17-进水管、18-鼓风机、19-温度传感器、20-显示屏。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焦作市中州炭素有限责任公司,未经焦作市中州炭素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20398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中间冷却器安装用快装式固定支架
- 下一篇:一种诊断床升降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