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未知浓度样品同位素比值测定的自动稀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2170037.7 | 申请日: | 2021-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215574898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8 |
发明(设计)人: | 戴守辉;徐辉龙;沈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0/66 | 分类号: | G01N30/66;G01N30/72;G01N30/06;G01N30/16 |
代理公司: | 广州科粤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001 | 代理人: | 刘明星;朱聪聪 |
地址: | 511458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未知 浓度 样品 同位素 比值 测定 自动 稀释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未知浓度样品同位素比值测定的自动稀释装置,包括液体自动进样器、固体自动进样器、高温转化器、动态快速燃烧器、除水阱、第一气相色谱柱、第二气相色谱柱、经颅多普勒、自动开关阀、与自动开关阀连接的开口分流器、与开口分流器连接的同位素比质谱仪;液体自动进样器位于高温转化器上方,高温转化器通过管路顺次连接第一气相色谱柱、经颅多普勒、自动开关阀;固定自动进样器位于动态快速燃烧器上方,动态快速燃烧器通过管路顺次连接除水阱、第二气相色谱柱、经颅多普勒、自动开关阀。本装置能够让未知高浓度样品自动稀释到所需线性范围,省时省力,自动稀释减少了称样的次数,提高了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实验室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未知浓度样品同位素比值测定的自动稀释装置。
背景技术
元素-稳定同位素比值质谱仪(EA-IRMS)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用于测定元素稳定同位素组成的仪器,在诸多领域中都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EA-IRMS在测量元素碳、氮的同位素时,存在一个普遍难以解决的问题,仪器测量的线性范围较小,使得其在测试未知样品时受样品浓度的影响较大,EA-IRMS在测量同位素时,样品丰度在峰高1000-10000mV时具有很好的线性,用标样或者参考气峰进行校正能得到准确的数据,当峰高高于10000mV,其获得的数值准确度变差,数据的变异性也较大,多次测试其SD值无法满足要求,目前常用的做法是在获得第一次测试时的峰高数据,降低称样量来摸索将峰高控制在1000-10000mV,一个样品在不计算平行样时需要称取2-4次才能获得比较准确的数据。这样明显降低了测试效率、增加了测试成本。通过了解市场得知,无论是进口的还是国产的同位素质谱仪,均没有配备自动稀释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未知浓度样品同位素比值测定的自动稀释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用于未知浓度样品同位素比值测定的自动稀释装置,包括液体自动进样器、固体自动进样器、高温转化器、动态快速燃烧器、除水阱、气相色谱柱、经颅多普勒、自动开关阀、开口分流器、同位素比质谱仪和连接导管;所述气相色谱柱设有两个,分别为第一气相色谱柱和第二气相色谱柱,所述开口分流器设有两个,分别为第一开口分流器和第二开口分流器;所述液体自动进样器位于所述高温转化器上方,所述高温转化器通过管路顺次连接所述第一气相色谱柱、经颅多普勒、自动开关阀;所述固定自动进样器位于所述动态快速燃烧器上方,所述动态快速燃烧器通过管路顺次连接所述除水阱、第二气相色谱柱、经颅多普勒、自动开关阀;所述自动开关阀出口通过所述连接导管与所述第一开口分流器的进口相接,所述第二开口分流器一进口与外接五路参考气连接,所述第一开口分流器的出口,所述第二开口分流器的出口分别与所述同位素比质谱仪连接;所述第一开口分流器的另一进口、第二开口分流器的另一进口共同连接有具有气体稀释功能的气体稀释器;所述经颅多普勒、自动开关阀共同连接有电脑设备,电脑设备具有实现样品自动稀释及分析功能的控制软件。
液体经液体自动进样器进入高温转化器内,经过高温裂解,转化为氢的同位素混合物与氧的同位素混合物;固体经固体自动进样器进入动态快速燃烧器中,高温燃烧分解为氮的同位素混合物、碳的同位素混合物、硫的同位素混合物;两路的样品气流分别进入对应的气相色谱柱进行洗脱分离,进入经颅多普勒,通过电脑设备对二氧化碳和氮气进行无损检测,控制对气体进行自动稀释,从而达到自动稀释,精确分析的目的;连接导管的设置,可将MS与EA之间的流体进行延缓,延长反应时间,可提高进入同位素比质谱仪的同位素比值检测的精确度。
所述连接导管为不锈钢材质制成的导管。
所述连接导管的长度为20~40m,其内部中空,所述连接导管的外径为1.5875mm,其内径为0.8763mm。
所述连接导管的长度为30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17003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履带式智能搬运机器人
- 下一篇:扫脸支付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