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生态灭杀福寿螺的防治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121798391.8 | 申请日: | 2021-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215775001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1 |
发明(设计)人: | 王贵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霖生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69/06 | 分类号: | A01K69/06 |
代理公司: | 北京睿博行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7 | 代理人: | 张燕平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无锡市新***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态 灭杀 福寿 防治 设备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生态灭杀福寿螺的防治设备,涉及生态防治技术领域。包括外壳,外壳的底端转动连接有底板,底板与外壳通过锁扣扣合,外壳的内侧固定有隔离内壳,外壳和隔离内壳的上表面均开设有圆形孔,还包括有两个锥形网,其中一个锥形网固定在外壳的上表面,另一个锥形网固定在隔离内壳的内侧,两个圆形孔和两个锥形网位于同一条竖直线上,隔离内壳内侧的底端均匀固定有尖刺,相邻两个尖刺交错排列,所形成的角度为45°‑60°。本实用新型专利通过设置有两层锥形网和尖刺,使得福寿螺不能出来,从而可以对福寿螺进行灭杀,起到了防治的作用,不需要额外的人力物力,且可以长时间的使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态防治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生态灭杀福寿螺的防治设备。
背景技术
福寿螺,瓶螺科瓶螺属软体动物,外观与田螺极其相似,个体大、食性广、适应性强、生长繁殖快、产量高。食用未充分加热的福寿螺,可能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在人体内感染。1981年引入中国,目前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福寿螺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很强,又繁殖得快,因此迅速扩散于河湖与田野;其食量大且食物种类繁多能破坏粮食作物、蔬菜和水生农作物的生长,已成为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浙江、上海、江苏等地的有害动物。在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福寿螺可自然越冬,年发生两个世代。在广西鹿寨县等地,福寿螺在稻田的发生密度高达16.95个/平方米;水稻受害株率一般为7%~15%,最高达64%。此外,福寿螺还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极易给周围居民带来健康问题。
因此,对稻田里福寿螺的防治非常重要,目前福寿螺的防治通常分为人工捕捉和化学防治,人工捕捉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效率低下,化学防治施加的化学药品会对环境造成危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专利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态灭杀福寿螺的防治设备,以解决了现有的问题:人工捕捉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效率低下。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生态灭杀福寿螺的防治设备,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底端转动连接有底板,所述底板与外壳通过锁扣扣合,所述外壳的内侧固定有隔离内壳,所述外壳和隔离内壳的上表面均开设有圆形孔;
还包括有两个锥形网,其中一个所述锥形网固定在外壳的上表面,另一个所述锥形网固定在隔离内壳的内侧。
优选的,两个所述圆形孔和两个所述锥形网位于同一条竖直线上。
优选的,所述隔离内壳内侧的底端均匀固定有尖刺。
优选的,相邻两个所述尖刺交错排列,所形成的角度为45°-60°。
优选的,所述外壳和所述底板形成的拐角处通过螺钉连接有合页,所述外壳和底板通过合页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外壳的截面形状为梯形。
优选的,所述外壳的上表面固定有两个把手,所述把手位于所述圆形孔的两侧,所述把手与外壳通过焊接固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有两层锥形网和尖刺,使得福寿螺不能出来,从而可以对福寿螺进行灭杀,起到了防治的作用,不需要额外的人力物力,且可以长时间的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专利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的内部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剖切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霖生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霖生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79839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活塞式带指针显示流量开关
- 下一篇:一种新型液压油高效冷却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