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长距离供热双热源耦合切换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121728550.7 | 申请日: | 2021-07-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1533665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8 |
| 发明(设计)人: | 刘永林;余小兵;杨利;刘学亮;赵若昱;郑天帅;王东晔;史儒彬;李昊;赵峰;冯铁玲;马汀山;居文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西热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4D19/00 | 分类号: | F24D19/00;F24D19/10 |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张海平 |
| 地址: | 710048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长距离 供热 热源 耦合 切换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长距离供热双热源耦合切换系统,包括一级隔压站及若干供热系统;各供热系统均包括电厂、热网加热器、泵及连接管,其中,电厂的出口与热网加热器的放热侧相连通,热网加热器的吸热侧出口经泵与一级隔压站的入口相连通,一级隔压站的出口与连接管的一端相连接,各供热系统中连接管的另一端与公共管路的一端相连通,公共管路的另一端与各供热系统中热网加热器的吸热侧入口相连通,该系统能够实现多个供热热源之间的切换。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供热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长距离供热双热源耦合切换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长距离输送技术的成熟,目前可实现100公里范围内的火力发电厂作为规模以上城市的供热热源,为了提高远距离供热的可靠性,必将出现多个电厂作为一个长距离供热城市的人员,如何实现若干供热热源切换,必将成为远距离供热领域的一大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长距离供热双热源耦合切换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多个供热热源之间的切换。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长距离供热双热源耦合切换系统包括一级隔压站及若干供热系统;
各供热系统均包括电厂、热网加热器、泵及连接管,其中,电厂的出口与热网加热器的放热侧相连通,热网加热器的吸热侧出口经泵与一级隔压站的入口相连通,一级隔压站的出口与连接管的一端相连接,各供热系统中连接管的另一端与公共管路的一端相连通,公共管路的另一端与各供热系统中热网加热器的吸热侧入口相连通。
热网加热器的吸热侧入口处设置有第一阀门。
泵的出口处设置有第二阀门。
各连接管上设置有第三阀门。
各供热系统采用并联方式相连接。
供热系统的数目为两个。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长距离供热双热源耦合切换系统在具体操作时,电厂的出口与热网加热器的放热侧相连通,热网加热器的吸热侧出口经泵与一级隔压站的入口相连通,一级隔压站的出口经连接管及公共管路与热网加热器的吸热侧入口相连通,即各供热系统采用并联的布置方式,以实现不同供热热源之间的切换,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实用性极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电厂、2为热网加热器、3为泵、4为一级隔压站、5为第一阀门、6为第二阀门、7为第三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不是全部的实施例,而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的混淆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概念。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附图中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这些图并非是按比例绘制的,其中为了清楚表达的目的,放大了某些细节,并且可能省略了某些细节。图中所示出的各种区域、层的形状及它们之间的相对大小、位置关系仅是示例性的,实际中可能由于制造公差或技术限制而有所偏差,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所需可以另外设计具有不同形状、大小、相对位置的区域/层。
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长距离供热双热源耦合切换系统包括一级隔压站4及若干供热系统。
各供热系统均包括电厂1、热网加热器2、泵3及连接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西热节能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西热节能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72855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曳引机电机轴转运装置
- 下一篇:防歪斜送极耳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