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气凝胶保温面料及保温服有效
申请号: | 202121690246.8 | 申请日: | 2021-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215792302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1 |
发明(设计)人: | 王锦;胡东梅;李清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32B27/02 | 分类号: | B32B27/02;B32B27/36;B32B27/30;B32B27/06;B32B33/00;A41D13/005;A41D31/02;A41D31/10;A41D31/32;A41D31/06;A41D31/12 |
代理公司: | 南京利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56 | 代理人: | 王茹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凝胶 保温 料及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气凝胶保温面料及保温服。所述气凝胶保温面料包括防风防水透湿层、闭孔气凝胶微球绝冷保温层和红外反射层,所述闭孔气凝胶微球绝冷保温层包括由闭孔气凝胶微球构成的层状结构,所述闭孔气凝胶微球绝冷保温层的厚度为10~800μm,所述防风防水透湿层的厚度为5~100μm,所述红外反射层的厚度为10~500μm。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凝胶保温面料结构设计合理,绝冷保温层采用闭孔气凝胶微球构成,具有超薄、隔热性能好,透湿等独特性能,且耐水洗,该面料结构结合了热导率三个基本影响因素,即对流、热传导和热辐射,将热传导三因素同时降至最低,实现了超轻保暖服装的制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保温面料,尤其涉及一种气凝胶保温面料及保温服,属于纳米多孔材料与智能纺织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进步,人们对服装的需求已经从基本的生理需求向心理需求转变,美观、时尚、功能性的需求越加显著。然而,特殊行业服装的重要需求依然以防护为主,且保暖性需要比以往更加苛刻,如南极站长期室外工作、高海拔登山活动等,其保暖性能的要求达到全新的高度,不仅需要保暖,且希望能进一步降低总重量,以减少体力损耗。传统的天然棉、羽绒,以及人造羽绒、超细纤维、异形纤维、中空纤维等用于服装领域能够极大提升保暖性,使工作人员可以长期在南极地区室外活动,或在诸如珠穆朗玛峰进行安全的登山活动。然后,为了抵抗极端寒冷环境,这些服装内部需填充大量羽绒或絮片,使得服装重量高达数公斤。
因此,如何对现有保温服的结构进行优化,寻求一种轻薄、同时能够超级隔热的保温服,已然成为业界研究人员长期以来一直努力的方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质量轻薄、能够超级隔热、防水透湿的保温服,突破目前本领域的瓶颈。
为实现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凝胶保温面料,其包括沿设定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防风防水透湿层、闭孔气凝胶微球绝冷保温层和红外反射层,其中,所述闭孔气凝胶微球绝冷保温层包括由闭孔气凝胶微球构成的层状结构,所述闭孔气凝胶微球绝冷保温层的厚度为10~800μm,所述防风防水透湿层的厚度为5~100μm,所述红外反射层的厚度为10~500μm。
进一步地,所述闭孔气凝胶微球绝冷保温层包括由闭孔气凝胶微球相互聚集形成的聚集体所构成的层状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气凝胶保温面料的厚度为70~500μm,热导率为0.015~0.035W/mK,面密度为40~128g/m2。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保温服,包括服装本体,所述服装本体的至少局部区域包括所述气凝胶保温面料。
进一步地,所述保温服的质量小于1200g,克罗值为3.8~6.7,能够耐受-45℃以下的低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凝胶保温面料结构设计简单,绝冷保温层采用闭孔气凝胶微球构成,具有超薄、隔热性能好,透湿等独特性能,且耐水洗,并结合防风防水透湿层和红外反射层,提供的面料结构结合了热导率三个基本影响因素,即对流、热传导和热辐射,该面料结构将热传导三因素同时降至最低,实现了超轻保暖服装的制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典型实施方案中气凝胶保温面料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所获闭孔气凝胶微球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69024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组合式电感器
- 下一篇:一种定子、电机及压缩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