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液化天然气冷能回收的三级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21681414.7 | 申请日: | 2021-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215890121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22 |
发明(设计)人: | 黄旭;吴陈冰洁;闫飞;赵鹏飞;武明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中石化新星(北京)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K23/00 | 分类号: | F01K23/00;F01K25/08;F01K9/00;F03G7/05;F17C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创毕升专利事务所 11218 | 代理人: | 孙向民;廉莉莉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液化 天然 气冷 回收 三级 有机 循环 发电 系统 | ||
1.基于液化天然气冷能回收的三级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别用于实现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的一级冷能发电子系统、二级冷能发电子系统和三级冷能发电子系统;
待冷能回收的液化天然气被加压后依次流经所述一级冷能发电子系统、所述二级冷能发电子系统和所述三级冷能发电子系统;
所述一级冷能发电子系统的做功后的循环工质先作为热介质与液化天然气换热,再作为冷介质依次与所述二级冷能发电子系统的循环工质和所述三级冷能发电子系统的循环工质换热,然后返回所述一级冷能发电子系统并作为冷介质与预定热介质换热,以准备下一次做功;
所述二级冷能发电子系统的做功后的循环工质先作为热介质同时与液化天然气和所述一级冷能发电子系统的循环工质进行换热,再作为冷介质与所述三级冷能发电子系统的循环工质换热,然后返回所述二级冷能发电子系并作为冷介质与预定热介质换热,以准备下一次做功;
所述三级冷能发电子系统的做功后的循环工质先作为热介质同时与液化天然气、所述一级冷能发电子系统的循环工质和所述二级冷能发电子系统的循环工质进行换热,再作为冷介质与预定热介质换热,以准备下一次做功;
经所述三级冷能发电子系统流出的天然气进入下游输气管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级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液化天然气增压泵,用于对液化天然气来液进行加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级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预定热介质供给子系统,用于供给预定热介质,所述预定热介质为海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三级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热介质供给子系统包括海水泵和海水分液器;
所述海水分液器用于将所述海水泵泵入的海水分为三路,三路海水分别输出至所述一级冷能发电子系统、所述二级冷能发电子系统和所述三级冷能发电子系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三级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冷能发电子系统包括一级工质冷凝器、一级工质泵、一级海水-工质蒸发器和一级膨胀发电机;
所述一级海水-工质蒸发器的工质输出端依次通过所述一级膨胀发电机、所述一级工质冷凝器的工质流道、所述一级工质泵、所述二级冷能发电子系统和所述三级冷能发电子系统与自身的工质输入端相连通;
所述液化天然气增压泵的液化天然气输出端接入所述一级工质冷凝器的液化天然气流道;
所述海水分液器的第一海水输出端接入所述一级海水-工质蒸发器的海水流道,该海水流道的输出端开放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三级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一级工质冷凝器,其工质流道的工质输入端与其液化天然气流道的液化天然气输出端同侧设置;
对于所述一级海水-工质蒸发器,其工质输出端与其海水流道的输入端同侧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三级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冷能发电子系统包括二级工质冷凝器、二级工质泵、二级海水-工质蒸发器和二级膨胀发电机;
所述二级海水-工质蒸发器的工质输出端依次通过所述二级膨胀发电机、所述二级工质冷凝器的工质流道、所述二级工质泵和所述三级冷能发电子系统与自身的工质输入端相连通;
所述一级工质冷凝器的液化天然气流道与所述二级工质冷凝器的液化天然气流道相连通;
所述一级工质泵的循环工质输出端接入所述二级工质冷凝器的冷介质流道;
所述海水分液器的第二海水输出端接入所述二级海水-工质蒸发器的海水流道,该海水流道的输出端开放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三级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二级工质冷凝器,其工质流道的工质输入端与其液化天然气流道的液化天然气输出端和其冷介质流道的冷介质输出端同侧设置;
对于所述二级海水-工质蒸发器,其工质输出端与其海水流道的输入端同侧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中石化新星(北京)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中石化新星(北京)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681414.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