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滑撬锁紧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1661523.2 | 申请日: | 2021-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215856403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发明(设计)人: | 徐春;王华斌;樊勇;牛志兵;米桂明;王志旺;陈建涛;杨欣华;李存远;周巧煜;周永平;廖乐云;徐斌;朱明;于亚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5D13/12 | 分类号: | C25D13/12;C25D13/22 |
代理公司: | 上海音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1267 | 代理人: | 孙静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滑撬锁紧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滑撬锁紧装置,包括基座、垂直套设于基座上的转动轴、板簧以及穿过基座的一端且与转动轴连接的偏心销,板簧的一端固定于基座,另一端抵靠并接触于转动轴的外壁面。转动轴的外壁面上设置有导流槽,并且,沿转动轴的长度方向上,导流槽的两端分别延伸至转动轴的两端。转动轴上导流槽的设置使得电泳漆能够顺着导流槽流下,并且导流槽能够减小板簧与转动轴之间的接触面积,以减少堆积在板簧与转动轴之间的电泳漆。导流槽也能够增大基座与转动轴之间的漏液孔面积,以减少堆积在基座与转动轴之间的电泳漆。因此,该滑撬锁紧装置具有电泳漆不容易堆积的优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滑撬锁紧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汽车整车制造的油漆前处理及电泳工艺段,多采用将白车身固定在滑撬锁紧装置上进行油漆前处理及电泳处理的技术方案,由于油漆前处理及电泳工艺段存在多次大角度的上下坡,为防止车身倾覆或漂浮,需要将车身可靠的固定在滑撬锁紧装置上。
目前行业内多采用偏心锁紧装置的技术方案,然而,偏心锁紧装置经过电泳、烘干等工艺后,残留在偏心锁紧装置的转动副内的电泳漆会干结。长期使用后,干结的电泳漆会累积,导致偏心锁紧装置被粘结造成转动困难或者无法转动的问题,严重时还会发生偏心锁紧装置的断裂损坏。在生产过程中,经常发生因偏心锁紧装置无法转动或者损坏导致生产停线。因此,为保证生产,不得不安排额外的人员专门进行偏心锁紧装置的检查并进行人工解锁,还要经常对偏心锁紧装置进行清洗更换,存在人力、物力的浪费。
因此,现有技术中的滑撬锁紧装置存在电泳漆容易堆积在滑撬锁紧装置内对其产生损坏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滑撬锁紧装置存在电泳漆容易堆积在滑撬锁紧装置内对其产生损坏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滑撬锁紧装置,包括基座、垂直套设于基座上的转动轴、板簧以及穿过基座的一端且与转动轴连接的偏心销,板簧的一端固定于基座,另一端抵靠并接触于转动轴的外壁面。转动轴的外壁面上设置有导流槽,并且,沿转动轴的长度方向上,导流槽的两端分别延伸至转动轴的两端。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轴上导流槽的设置使得电泳漆能够顺着导流槽流下,并且导流槽能够减小板簧与转动轴之间的接触面积,以减少堆积在板簧与转动轴之间的电泳漆。导流槽也能够增大基座与转动轴之间的漏液孔面积,以减少堆积在基座与转动轴之间的电泳漆。该滑撬锁紧装置能够减少因堆积在滑撬锁紧装置上的电泳漆干结后粘结导致滑撬锁紧装置停止工作的问题,以减少滑撬锁紧装置的损坏率,从而减少设备维护的人力、物力成本。因此,该滑撬锁紧装置具有电泳漆不容易堆积的优势。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的滑撬锁紧装置,基座包括支撑座、连接部以及连接平台,连接部的一端与支撑座相接,另一端沿垂直于支撑座的方向延伸。连接平台包括基部和延伸部,并且基部的一端与延伸部的一端相接,基部的侧壁与连接部的另一端相接,延伸部的另一端沿垂直于基部的方向延伸,使得连接平台呈“L”形;延伸部设置有沿连接部的延伸方向贯穿延伸部的通孔,并且通孔与偏心销相适配。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前提下,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呈圆柱状的盲腔,该滑撬锁紧装置直接消除了盲腔结构,使得连接平台形成“L”形结构。此种设置方式由于连接平台无盲腔结构,使偏心销最大限度的裸露出来,不仅大大减少了电泳漆在连接平台上的附着面,改善了电泳后进行水洗时的清洗效果,而且简化了连接平台的结构。同时,此种设置方式能够进一步减少滑撬锁紧装置的损坏率,从而进一步减少设备维护的人力、物力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滑撬锁紧装置,导流槽为形成于转动轴的外壁面上并向内凹陷的铣槽。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比于其他导流槽结构,铣槽更加容易加工,并且铣槽是在转动轴的外壁面形成的,无需设置其他结构,进而使得转动轴的结构更加简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66152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