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自动诱捕食物的蟹虾智能养殖箱有效
申请号: | 202121556908.2 | 申请日: | 2021-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21512337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4 |
发明(设计)人: | 史团结 | 申请(专利权)人: | 史团结 |
主分类号: | A01K63/00 | 分类号: | A01K63/00;A01K63/04;A01K61/85 |
代理公司: | 南京利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56 | 代理人: | 谈倩;任立 |
地址: | 211399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诱捕 食物 智能 养殖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自动诱捕食物的蟹虾智能养殖箱,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包括具有通孔的箱体和开闭式的箱盖,水流可在箱体内外自由循环流通,箱体内设有养殖体和活动区,箱体上设有诱捕装置,养殖体上设有若干养殖窝孔,养殖窝孔上具有蟹虾自由进出的出入口以及可容纳蟹虾的内部空间,活动区位于养殖体外,诱捕装置包括诱捕孔,诱捕孔具有诱捕口和防逃逸口,诱捕口位于箱体外侧,防逃逸口位于箱体内侧,且诱捕口的孔径大于防逃逸口的孔径。自动捕获水中的幼小鱼虾等,给蟹虾提供充足的天然饵料,模拟蟹虾的自然生存环境,比在天然水环境中生息条件更优越、更合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水产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自动诱捕食物的蟹虾智能养殖箱。
背景技术
我国河蟹养殖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自然增殖阶段
20世纪50年代,我国河蟹依然处于天然捕捞时期,但是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全国兴修水利,江河中兴建闸坝,阻断了河蟹的天然洄游通道。与之同时,大力发展重工业,工业废水排放量增加,水体污染加剧和捕捞量不断增大,到20世纪60年代,我国河蟹年产量只有寥寥数千吨。
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逐步探索河蟹人工增养殖技术。起初是在钱塘江和长江河口捕捞大眼幼体,运回内陆的湖泊进行放流,取得了初步效果。
20世纪70年代开始,全国广泛开展了对河蟹的人工繁殖、胚胎发育、潘状幼体和大眼幼体的发育、天然蟹苗苗汛规律及其捕捞方法、蟹苗的运输和放流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由此可见,20世纪60~80年代,我国河蟹进入了捕捞天然蟹苗进行大湖放流增养殖时期,大量地开发利用天然蟹苗,尤其是长江口蟹苗,一般投放蟹苗(千克)和产出商品蟹(千克)的比例是1:500~1000,如安徽省沱湖(3400公顷)在1973~1982年共投放蟹苗1545千克,于1974~1983年共产出商品蟹1210吨,平均每千克蟹苗产出商品蟹783千克,回捕率平均为4.18%。此阶段取得了极高的经济效益。
但是这段时期过度捕捞蟹苗,也严重破坏了钱塘江和长江河口的天然蟹苗资源,自1981年后,天然蟹苗资源一落千丈。另外,由于内陆湖泊过量的放流河蟹,严重破坏了当地湖泊生态系统的平衡,饵料资源受到影响,导致商品蟹产量下降,规格小,种质出现退化。
二、人工繁殖蟹苗和天然蟹苗人工增养殖阶段
20世纪80年代,河蟹人工繁殖技术研究成功后,我国河蟹增养殖苗种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自此我国河蟹增养殖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苗种获取方式发生转变,从天然捕捞转变到工厂或土池人工培育大眼幼体,人工培育蟹苗规格整齐,比天然蟹苗经济效益更高。经营模式发生转变,从国家拨款进行大湖人工增殖放流以供渔民捕捞,转变成为集体或者个人承包湖泊进行增养殖的独立经营承包模式。投喂方式也发生了转变,从曾经放流完全依靠天然饵料转变为人工投喂饵料配合以一定量的人工配合伺料。养殖模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从曾经的大湖大水面增殖放流转变为小水面的大湖围网增养殖、池塘增养殖和稻田增养殖等养殖模式。
三、河蟹增养殖高速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民生活的逐步提高,我国河蟹养殖产业发展很快。河蟹从大水面粗养,发展到围栏精养、池塘养殖、稻田养蟹、鱼蟹混养、湖泊河沟围栏粗养等模式层出不穷。大闸蟹养殖发展规模之大、涉及范围之广、普及推广速度之快,可以说前所未有。1994年以后,当年育苗、当年养成商品蟹获得成功,尽管商品蟹的规格小,但成本低,风险小。
四、河蟹生态高效养殖阶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史团结,未经史团结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55690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系统集成智能化的音响设备控制装置
- 下一篇:一种冷凝式容积热水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