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杀蟑药剂二次传毒效果检测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121527918.3 | 申请日: | 2021-07-07 | 
| 公开(公告)号: | CN21526339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1 | 
| 发明(设计)人: | 何凤侠;姚粲璨;綦佩妍 | 申请(专利权)人: | 何凤侠 |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10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药剂 二次 效果 检测 装置 | ||
一种杀蟑药剂二次传毒效果检测装置,包括顶盖、检测筒、三脚支架、水杯。检测筒与顶盖、托板直径大小相宜,顶盖、检测筒、三脚支架、水杯由透明有机玻璃制作。检测筒用于杀蟑药剂二次传毒杀灭蜚蠊若虫的效果观察,其上部有顶盖;顶盖下延包围检测筒口,有1对突起;顶盖顶部有纱窗,装有30目纱网,既可通风,又可以防蜚蠊若虫逃逸;检测筒底部为三脚支架,由支架和托板组成,支架用于支撑检测筒,托板周围有向上延伸,用于扣实检测筒,托板中央有直径为1 cm的孔洞,用于固定放置脱脂棉条。水杯用于盛水,为脱脂棉供水,水杯高度低于三脚支架高度,可取出,便于换水、清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杀蟑药剂二次传毒效果检测装置,主要用于但不限于杀蟑药剂二次传毒的效果检测。
背景技术
在进行杀蟑药剂的二次传毒效果检测时,试虫常为蜚蠊的低龄若虫,个体较小,可轻易爬越凡士林涂层逃逸;检测筒内放置的盛有湿润脱脂棉的培养皿易滑动,对试验若虫造成碰触损伤或死亡;由于实验日期较长,期间需要为脱脂棉添加水,易造成试虫逃逸。目前,该检测装置亟需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本发明装置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杀蟑药剂二次传毒效果检测装置,包括顶盖、检测筒、三脚支架、水杯。顶盖、检测筒、三脚支架、水杯由透明有机玻璃制作。
检测筒用于杀蟑药剂二次传毒杀灭蜚蠊若虫的效果观察,其上部有顶盖,二者直径大小相宜;顶盖下延包围检测筒口,顶盖下延有1对突起,便于打开顶盖;顶盖顶部有纱窗,装有30目纱网,既可通风,又可以防蜚蠊若虫逃逸;检测筒底部为三脚支架。
三脚支架由支架和托板组成,支架用于支撑检测筒,托板与检测筒直径大小相宜,周围有向上延伸,用于扣实检测筒,托板中央有直径为1 cm的孔洞,用于固定放置脱脂棉条,防止由于脱脂棉的滑动造成试虫损伤或死亡。三脚支架与检测筒可拆分,便于检测后的清洁洗涤。
水杯用于盛水,为脱脂棉供水,水杯高度低于三脚支架高度,可取出,便于换水、清洗。
总的来说,本发明有如下优点:设计合理、观察清晰、防护严实、操作便捷。
附图说明
图1一种杀蟑药剂二次传毒效果检测装置结构分解图。
图2一种杀蟑药剂二次传毒效果检测装置结构组合图。
图中:1.顶盖,2.纱窗,3.突起,4.检测筒,5.三脚支架,6.孔洞,7.托板,8.支架,9.水杯。
具体实施方式
以杀蟑药剂二次传毒效果检测为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图2所示为一种杀蟑药剂二次传毒效果检测装置,将水杯9盛上水,放在三脚支架5下,水杯9高度低于支架8;将脱脂棉捻成束,通过托板7中央的孔洞6,一端卡在托板7上,一端浸在水杯9中,水分浸湿整条脱脂棉;将检测筒4放在托板7上,扣合严实;将杀蟑药剂新鲜杀死的蜚蠊成虫和试虫先后放入检测筒4内,通过突起3拿起顶盖1,将其放在检测筒4上,扣合严实,空气通过纱窗2进入检测筒4内;观察每日试虫死亡数,直至实验结束。然后,取出脱脂棉丢弃,清洗水杯9,拆开三脚支架5和检测筒4、以及顶盖1,分别进行清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何凤侠,未经何凤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52791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帆架后条
- 下一篇:一种家具封边上漆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