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避雷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21489424.0 | 申请日: | 2021-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21500891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3 |
发明(设计)人: | 张婉;王宁;韩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兴天通电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T19/04 | 分类号: | H01T19/04;H01C7/12;H02G13/00 |
代理公司: | 台州天祺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331 | 代理人: | 王天清 |
地址: | 100089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避雷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涉及雷电防护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避雷系统,为便于调整接闪器的位置,具有较高的通用性,本实用新型包括依次连接的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所述接闪器包括针尖、传导组件和底座,所述底座连接有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螺纹连接于底座的连接座、固定连接于连接座的延伸板、固定连接于延伸板且平行设置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螺纹连接有抵紧螺栓,所述抵紧螺栓的轴线方向垂直于第一连接板,在不影响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进行雷电流泄入大地的同时,通过连接组件便于实现接闪器位置的调整和固定,使得整个避雷系统的通用性得到大大提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雷电防护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避雷系统。
背景技术
雷电引起的电力系统过电压是由雷云对地放电所引起的。当雷云与大地之间场强大于大气游离临界强度时,就产生局部放电通道,由雷云边缘向大地发展,即先导放电。当雷云先导电流接近地面时,地面上高耸的物体部周围的电场达到能使空气电离和产生流柱的强度,在它们的顶部是尖端导体,尖端处电荷面密度大。因此避雷针顶部会先导于周围物体出现迎面先导,最容易接通下行先导,使下行先导的发展方向走向避雷针,使其仅对避雷针放电,从而使避雷针附近的物体得到保护,免遭雷击。吸引雷电击于自身,并使雷电流泄入大地,这就是避雷针的保护作用原理。
避雷系统属于结构最简单的防雷装置,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根据它的作用原理,其构成的基本思路是:利用接闪器高出被保护物的突出地位,将雷云放电通道引向自身,然后通过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将雷电流泄入大地。
由于接闪器是引雷放电的触发端,故接闪器的稳定性是整个避雷系统运行的关键。通常,为保证接闪器的稳定,都是将接闪器直接固定在安装位置,如此一来,当被保护物仅是临时需要避雷或需要移动位置时,接闪器的位置移动就变得非常不便利,造成避雷系统的通用性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避雷系统,便于调整接闪器的位置,具有较高的通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避雷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所述接闪器包括针尖、传导组件和底座,所述底座连接有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螺纹连接于底座的连接座、固定连接于连接座的延伸板、固定连接于延伸板且平行设置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螺纹连接有抵紧螺栓,所述抵紧螺栓的轴线方向垂直于第一连接板。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需要进行避雷系统进行引雷安装时,将连接组件与接闪器连接,并根据实际安装位置的需要,通过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实现延伸板和连接座的固定,同时由于连接座与底座之间螺纹连接,而螺纹连接的其中一种状态是固定连接,且具有便于拆卸的特点,具有便于调整接闪器位置的效果。
而当通过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确认了接闪器的安装位置后,通过抵紧螺栓实现连接组件及接闪器的位置固定,进而在提高避雷系统通用性的同时,保证接闪器的安装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座包括固定环和固定连接于固定环的连接环,所述固定环内设置有与底座配合的螺纹孔,且固定环的外直径大于连接环的外直径,所述延伸板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固定环的侧壁。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固定环和螺纹孔的设置实现与底座之间的固定,且由于固定环的外直径大于连接环的外直径,进一步提高连接座和底座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连接板上固定连接有套设于抵紧螺栓外部且与抵紧螺栓配合的延伸套筒。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延伸套筒增加抵紧螺栓的锁紧行程,提高锁紧螺栓的锁紧稳定性,进一步提高连接组件对于接闪器的安装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抵紧螺栓远离连接座的一端设置有手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兴天通电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兴天通电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48942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