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颅脑引流管有效
申请号: | 202121488586.2 | 申请日: | 2021-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5505068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4 |
发明(设计)人: | 朱伟杰;陶壮;冯增阳;胡豪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大正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25/14 | 分类号: | A61M25/14;A61M1/00 |
代理公司: | 威海恒誉润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60 | 代理人: | 林楠 |
地址: | 264209 山东省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颅脑 引流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颅脑引流管,其解决了现有的颅脑引流管堵管率高的技术问题;包括引流管,所述引流管内设有平行设置的引流腔、导引腔,所述导引腔设在所述引流腔壁内;所述引流腔的头端设有引流开口,所述导引腔的头端为闭口设置;所述引流开口的一侧向前延伸形成延展台。本申请广泛应用于医用引流管技术领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引流管,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颅脑引流管。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使用的颅脑引流管,一般使用生物学性能相对较好的硅胶或聚氨酯材质,材料本身偏软,置管时需要在管中插入导引钢针来增加硬度与可操作性,因此,颅脑引流管头端需要做封闭圆头来承受钢针推力,而用于引流的引流孔只能设在颅脑引流管侧壁,但受限于脑脊液血肿中有大量凝血凝块,因此引流管堵管率较高。
为了降低堵管率,市面存在一种双腔颅脑引流管,除颅脑通路外,另外一腔通路主要用于输注抗凝血、血肿药物。目前单腔颅脑引流管对管体露出人体的部分,使用牵引针牵引引流管末端,参照手术缝合线操作施行皮下潜行术,皮下潜行在远离创口处固定颅脑引流管,有效降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而双腔管末端的Y字型结构限制了皮下潜行的实施应用:双腔导管末端多有鲁尔接头及护帽或肝素帽,皮下潜行牵引针无法连接,即使皮下潜行对组织伤害也比较大,一旦弄巧成拙,临床感染几率反而增加。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颅脑引流管,包括引流管,引流管内设有平行设置的引流腔、导引腔,导引腔设在引流腔壁内;引流腔的头端设有引流开口,导引腔的头端为闭口设置;引流开口的一侧向前延伸形成延展台。
优选地,导引腔内放置有导引钢针,导引腔外侧壁中部沿长度方向设有开缝;引流管弯曲时,导引钢针的尾部能够由开缝伸出。
优选地,延伸台与引流开口另一侧之间为倾斜的弧形连接段连接。
优选地,导引腔与延展台同侧,且导引腔的头部延伸至延展台。
优选地,延展台的头部厚度由后向前逐渐变小。
优选地,引流管的前端套接有牵引套管,牵引套管的前端插接有牵引针。
优选地,牵引针尾部设有插入部,插入部表面设有多个倒锯齿,牵引套管内表面设有与倒锯齿相对应的倒锯齿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引流管的生产挤出工艺上预留了导引腔,导引腔用于装配导引钢针,给引流管提供硬度支撑,导引钢针不需要引流腔头端设圆头封堵做腔。因此,引流腔头端开设引流开口,大幅增加了引流脑脊液入管截面积。引流开口的一侧向前延伸形成延展台,形成更大的引流开口,可以大幅降低堵管几率,因此不再需要推注抗凝药物,不需设置成双腔颅脑引流管。延展台与引流开口另一侧之间为倾斜的弧形连接段连接,引流开口变化为一个倾斜拉长的开孔,进一步增加了引流脑脊液入管截面积,降低了堵管几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引流管、导引钢针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处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B-B剖视示意图;
图5为颅脑引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牵引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符号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大正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东大正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48858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