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房屋建筑基础隔震结构的隔震沟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21438065.6 | 申请日: | 2021-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6839594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8 |
发明(设计)人: | 王沛钦;黄锐;江重阳;张宏颖;姚佩歆;杨春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1/08 | 分类号: | E02D31/08;E04H9/02;E04B1/9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30000 甘***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房屋建筑 基础 结构 隔震沟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房屋建筑基础隔震结构的隔震沟系统,包括设于隔震建筑主体与周边固定物之间的防漏隔震沟,设于所述隔震沟内的隔震沟挡土墙及地下外墙及所述隔震沟底部钢筋混凝土垫层,内填设于所述隔震沟内的单向压缩叠层聚苯乙烯泡沫填充体,具有很高的水平向压缩性能和必要的竖向强度及刚度,以使所述隔震沟系统在地震作用下能够水平向自由运动,及竖向满足人员通行。本实用新型隔震沟系统具有工业化程度高,安装施工简单,减少了施工人员的误操作,提高了施工速度,保证了隔震建筑主体上部结构与周边场地固定物2之间能自由变形,提高了隔震结构的隔震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房屋建筑基础隔震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房屋建筑基础隔震结构的隔震沟系统。
背景技术
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历史上多次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灾难。近年来,随着建筑工程减震隔震技术研究不断深入,我国部分地震高烈度区开展了工程应用工作,一些应用了减隔震技术的工程经受了汶川、芦山等地震的实际考验,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实践证明,减隔震技术能有效减轻地震作用,提升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能力。
基础隔震作为减隔震技术中我国研究较早、技术较为成熟、工程应用较广的技术之一,在高烈度地区进行大量的实践。隔震结构应采取不阻碍隔震建筑主体在罕遇地震下发生大变形的措施:建筑周边设置竖向隔震缝(沟),将隔震建筑主体(上部结构)与周边固定物隔开;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之间,设置完全贯通的水平隔震缝;穿越隔震层的门廊、楼梯、电梯、坡道等部位,应防止可能碰撞。实际工程中由于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对隔震建筑认知存在一些偏差,结构工程师为了达到理想的隔震效果将隔震沟及盖板抬高致室外地面以上,往往会影响建筑立面效果而引起建筑师对隔震建筑的诟病。特别是门厅及坡道处,建筑功能要求室外内地面必须在平接,传统隔震沟采用悬臂式盖板加可动预制混凝土板的隔震沟系统。该现浇悬臂式隔震沟盖板存在以下缺陷:(1)虽然设计中要求表面光滑、涂刷石墨粉等措施,往往由于施工及后期维护等原因,可动预制混凝土板与混凝土基层之间存在过大的摩擦力而阻碍了隔震建筑主题在罕遇地震下发生大变形的要求;(2)建筑面层及散水施工时,施工人员对设计理解有误或对隔震构造重视不足,易导致隔震沟盖板、可动预制混凝土板及坡道(台阶)上部建筑面层被误整浇为一体,影响上部结构的自由运动;(3)水平隔震缝的缝隙很小,施工精度很难控制,而施工误差易造成隔震沟盖板与隔震沟挡土墙之间不能自由滑动,导致地震发生时隔震结构的隔震效率受到较大限制,甚至产生破坏;(4)悬臂式隔震沟盖板一旦造成破坏,修复困难;(5) 隔震构造措施属隐蔽工程,现场标识不明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新型房屋建筑基础隔震结构的隔震沟系统。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包括隔震建筑主体上部结构和周边场地固定物,所述隔震建筑主体上部结构和所述周边场地固定物之间竖向设置防漏隔震沟,所述隔震建筑主体上部结构的下方设置隔震支座下支墩,所述防漏隔震沟内设置有隔震沟挡土墙,所述隔震建筑主体上部结构的下方设置有地下外墙,所述地下外墙的下端设置有地基,所述隔震建筑主体上部结构的下端与所述隔震支座下支墩的上端之间设置有隔震支座,所述防漏隔震沟内的底部设置有隔震沟底钢筋混凝土垫层,所述防漏隔震沟内填充设置有单向压缩叠层填充体。
进一步,所述单向压缩叠层填充体由单向压缩叠层聚苯乙烯泡沫填充体组成。
进一步,所述单向压缩叠层聚苯乙烯泡沫填充体内设置有符合水泥基板加强层,多层所述符合水泥基板加强层均匀分布设置于所述单向压缩叠层聚苯乙烯泡沫填充体内。
进一步,所述周边场地固定物和所述隔震沟挡土墙的上表面铺设门廊或室外地面。
进一步,所述单向压缩叠层填充体上表面设置有塑胶面层。
进一步,所述隔震建筑主体上部结构的上表面设置有室内地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43806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