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青少年近视控制的非对称多点周边近视离焦眼镜片有效
申请号: | 202121410062.1 | 申请日: | 2021-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500612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3 |
发明(设计)人: | 任建锋;李春琦;颜蒙;李林峰;黄启泰;倪颖;王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G02C7/02 | 分类号: | G02C7/02 |
代理公司: | 苏州智品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45 | 代理人: | 丰叶 |
地址: | 215137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青少年 近视 控制 对称 多点 周边 眼镜片 | ||
本实用新型属于眼镜光学技术领域,为解决现有青少年近视控制用的近视离焦镜片佩戴后视觉不舒服而导致屈光不正进一步加深问题,提出一种用于青少年近视控制的非对称多点周边近视离焦眼镜片,镜片前表面为球面设计,后表面为非球面或者超级环面设计,其特征在于:在镜片上包含中心明视区域和周边近视离焦区;中心明视区域位于镜片中间部分,是用于矫正近视的区域,中心明视区域围绕镜片几何中心呈现呈斜“T”形的非对称分布;镜片的周边近视离焦区位于中心明视区域外围。将中心明视区域斜向延伸为“T”形可以有效降低青少年近距离阅读时注视区域内光学像的突变,通过降低注视区域内的像散增加了佩戴的舒适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眼镜光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青少年用控制屈光不正加剧的镜片。
背景技术
青少年的近视趋势越来越高,青少年用眼不健康引起的屈光不正正在逐步加剧,一般用周边近视离焦镜片来控制屈光不正加剧。青少年的用眼和成年人不太一样,所以有必要开发出一种适合青少年的近视离焦镜,辅助青少年控制屈光不正加剧。
目前用于近视控制的周边离焦镜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通过表面屈光度从中心到边缘逐步降低来获得减少远视离焦,第二类是通过叠加微阵列正透镜来获得周边离焦效果。像差矫正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微透镜叠加形成的干扰和镜架佩戴位置影响等因素,30度视场角位置平均光焦度补偿值必须低于镜片中心屈光度的5%。
第一类离焦镜设计受制于屈光度变化的同时散光也随之增大,周边离焦量补偿值在一定的范围内,无法在30度视场角内形成+2.5D补偿值,不然会带来很大的像散,佩戴者难以获得舒服的佩戴体验感。第二类设计通过表面附加微阵列透镜,市面上流行的旋转对称分布镜片,没有考虑到青少年用眼的时候会集中使用镜片下部,甚至会形成一个阅读走廊区域,该区域如果不存在一定范围的光度稳定区,那么在形成注视时,当视线在微透镜和母镜的不同屈光度之间进行高频的密集切换时会带来眩晕,用眼疲劳等不适应症状,需要通过低头等改变坐姿的方式让视线重新通过镜片的光学中心部分成像去解决,否则容易导致对此类眼镜配戴的无法适应。即便因为青少年群体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适应该类眼镜的近用效果,依然存在长时间在光度不稳定区域使用注视功能可能带来的形觉剥夺风险,存在诱发包括形觉剥夺性近视加深、双眼单视困难,调节滞后等潜在的其他眼疾的可能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在青少年近视控制用的近视离焦镜片,青少年因佩戴后导致的投诉和放弃使用或长期使用诱发其他深层次眼疾的风险。
用于青少年近视控制的非对称多点周边近视离焦眼镜片,镜片前表面为球面设计,后表面为非球面或者超级环面设计,其特征在于:在镜片上包含中心明视区域和周边近视离焦区;中心明视区域位于镜片中间部分,是用于矫正近视的区域,中心明视区域围绕镜片几何中心呈现呈斜“T”形的非对称分布;镜片的周边近视离焦区位于中心明视区域外围。
上述方案的工作原理是:依据青少年的配镜使用习惯,根据青少年用眼时,眼睛使用镜片的有效区域确定中心明视区域,尤其是下方斜“T”形的竖向区域,此时将中心明视区域斜向延伸为“T”形可以有效降低青少年使用眼镜时近用注视区域内光学像的突变,从而改善佩戴舒适性。
上述方案的技术效果是:本镜片可以大幅度缓解青少年佩戴后近距离用眼时的不舒适性,减少镜片投诉,降低传统旋转对称型微透镜阵列离焦镜的长期形觉剥夺诱发眼疾风险。
优选方案如下:
周边近视离焦区由正光焦度的微透镜阵列排布而成,在中心明视区域外围呈扩散性放大形状。在近视屈光矫正表面叠加正光焦度微小透镜后这些微小透镜在视网膜前面形成独立像面,这些正光焦度微小透镜形成周边近视离焦。微小透镜的排布,该镜片通过人眼仿生原理设计明视区,周边近视离焦区域辅助延缓屈光不正加深;该结构非对称多点近视离焦镜,充分考虑了青少年配镜特性,会有效降低佩戴不舒适性。
微透镜阵列排布为均匀排布,每个微透镜之间的间隔均相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41006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陶瓷纤维滤管的端部固定装置
- 下一篇:一种精铸件浇口磨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