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饿死的自启动光伏电源有效
申请号: | 202121319544.6 | 申请日: | 2021-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21462647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5 |
发明(设计)人: | 陈奕璇;王飞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H02S10/20;H02J7/35 |
代理公司: | 天津博润嘉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2232 | 代理人: | 李莹莹 |
地址: | 116086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饿死 启动 电源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饿死的自启动光伏电源,包括光伏电池组、快充电路、快充控制电路、自启动电路、储能电路、输出控制电路和稳压输出电路。本实用新型通过自启动电路可以让光伏电池组产生的较小输出给处于过放状态的储能电路充电,从而可以防止电源出现“饿死”现象;光伏电池组通过自启动电路给储能电路充电的过程中,快充控制电路可判断光伏电池组的供电能力,当光照条件良好时,光伏电池组的输出满足快充条件,快充控制电路控制快充电路开启,自启动过程结束,系统进入快速充电过程;输出控制电路用于判断储能电路的电量,当储能电路的电量达到可以对外输出条件时,输出控制电路控制稳压输出电路开启,完成电源启动,摆脱饿死状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能源利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饿死的自启动光伏电源。
背景技术
目前无线传感器等远程信号监测终端的供电一般采用锂、镍氢、纽扣电池,难以实现长时间持续工作。目前已有采用光伏补充充电的电源设计中由于存在MCU控制系统工作,限于光伏电池因光照条件随天气变化的不确定性,如果电池出现过放电,当系统过放时,微控制器无法再次启动,导致系统永久失效,将会陷入“饿死”状态而无法恢复启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饿死的自启动光伏电源,可以解决电源“饿死”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防饿死的自启动光伏电源,包括光伏电池组、快充电路、快充控制电路、自启动电路、储能电路、输出控制电路和稳压输出电路;所述快充控制电路并联在所述光伏电池组的两端,所述光伏电池组的一端与所述自启动电路的一端连接,所述光伏电池组的另一端与所述储能电路的一端连接,所述自启动电路的另一端与所述储能电路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快充电路与所述自启动电路并联,所述快充电路还与所述快充控制电路连接,所述稳压输出电路的一端连接在所述自启动电路与所述储能电路的公共连接端上,所述稳压输出电路的另一端用于连接负载,所述输出控制电路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光伏电池组与所述储能电路的公共连接端上,所述输出控制电路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储能电路上,所述输出控制电路还与所述稳压输出电路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自启动电路包括二极管D1,所述快充电路包括电感L1、电源芯片U1和二极管D2,所述快充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1和电阻R2,所述储能电路包括储能电容C1和储能电容C2,所述稳压输出电路包括电感L2、电源芯片U2、二极管D3和电容C3,所述输出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3和电阻R4;
所述光伏电池组的正极连接在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上,所述储能电容C1与所述储能电容C2串联,所述储能电容C1与所述储能电容C2串联后的一端连接在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上,所述储能电容C1与所述储能电容C2串联后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光伏电池组的负极上;
所述电阻R1和所述电阻R2串联后并联在所述光伏电池组的两端上;所述光伏电池组的正极通过所述电感L1连接在所述电源芯片U1的Vin引脚上,所述电源芯片U1的Vo引脚连接在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上,所述电源芯片U1的CE引脚连接在所述电阻R1与所述电阻R2的公共连接端上,所述电源芯片U1的GND引脚接地,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在所述电源芯片U1的Vin引脚上,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在所述电源芯片U1的Vo引脚上;
所述电阻R3与所述电阻R4串联后并联在所述储能电容C2的两端;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通过所述电感L2连接在所述电源芯片U2的Vin引脚上,所述电源芯片U2的Vo引脚用于连接负载,所述电源芯片U2的CE引脚连接在所述电阻R3与所述电阻R4的公共连接端上,所述电源芯片U2的GND引脚接地,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在所述电源芯片U2的Vin引脚上,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在所述电源芯片U2的Vo引脚上,所述电容C3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电源芯片U2的Vo引脚上,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
进一步,所述光伏电池组的负极接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31954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橡胶轮胎生产用切割取样装置
- 下一篇:基于软土地基的新型观测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