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燃气灶的燃气装置和燃气灶有效
申请号: | 202121200517.7 | 申请日: | 2021-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216244258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8 |
发明(设计)人: | 张厚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洗涤电器制造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D14/02 | 分类号: | F23D14/02;F23D14/46;F23D14/64;F24C3/00;F24C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达德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0 | 代理人: | 詹守琴 |
地址: | 528000 广东省佛***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燃气灶 燃气 装置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燃气装置和燃气灶,燃气装置包括:混气组件,开设有环形混气腔、以及与环形混气腔连通的混合气体出气口和多个外环进气通道,多个所述外环进气通道间隔设置;混气环形挡圈,固定于环形混气腔内,环形挡圈包括并将混气腔分为上第一环形腔和第二环形下腔第二环形腔的环形挡板,第一环形腔的顶部与第二环形腔连通混气圈环形挡圈上开设有连通上腔第一环形腔和下腔第二环形腔的多个通孔;其中,外环进气通道的出口与下腔第二环形腔连通,混合气体出气口与上腔第一环形腔连通,进而在混合气体从气体出气口排出后燃烧时形成的外环火较为稳定,且燃烧效率较高。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燃气灶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燃气灶的燃气装置和燃气灶。
背景技术
燃气灶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厨房用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燃气灶的要求越来越高。
目前市面上的大部分灶具的火焰主要分为内环火及外环火。燃气经由分气后,经过外混气腔的进气口进入外混气腔,再从外火盖上的出气孔冲出并被点燃,形成外环火。
由于外混气腔通常为环形,外混气腔的进气口为一个或者两个,导致外混气腔内靠近进气口的燃气浓度较大,而远离进气口的燃气浓度较小,使得外环火不稳定,燃烧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外混气腔内靠近进气口的燃气浓度较大,而远离进气口的燃气浓度较小,使得外环火不稳定,燃烧效率低的技术问题。为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燃气灶的燃气装置和燃气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燃气灶的燃气装置,所述燃气装置包括:
混气组件,开设有环形混气腔、以及与所述环形混气腔连通的混合气体出气口和多个外环进气通道,多个所述多个外环进气通道间隔设置;
环形挡圈,固定于所述环形混气腔内,所述环形挡圈包括将所述混气腔分为第一环形腔和第二环形腔的环形挡板,所述第一环形腔的顶部与所述第二环形腔连通;
其中,所述外环进气通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二环形腔连通,所述混合气体出气口与所述第一环形腔连通,所述外环进气通道的轴心线与所述环形挡板的夹角为125~145度。
通过将外环进气通道的轴心线与环形挡板夹角设置为125~145度,燃气进入第二环形腔后不会立即进入第一环形腔,绝大部分燃气在环形挡圈的阻挡下会在第二环形腔内扩散、移动、减速,使得整个第二环形腔内的气体分散的均匀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不会再存在位于外环进气通道的出口位置的燃气浓度远远大于没有设置外环进气通道的出口的位置的情况,进而在混合气体从气体出气口排出后燃烧时形成的外环火较为稳定,且燃烧效率较高,能够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外混气腔内靠近进气口的燃气浓度较大,而远离进气口的燃气浓度较小,使得外环火不稳定,燃烧效率低的技术问题,而且,在从环形挡圈的阻挡下,燃气会在第二环形腔内减速,燃气的速度降低,避免燃气直接冲出混合气体出气口燃烧后,产生离焰现象,提高火焰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外环进气通道的进口与所述环形混气腔的轴心线距离,小于所述外环进气通道的出口与所述环形混气腔的轴心线距离。
通过每个外环进气通道的进口与轴心线N之间的距离小于该外环进气通道的出口与轴心线N之间的距离,从而能够减小整个燃气装置的尺寸,减少制作成本和占用的空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外环进气通道的轴心线与所述环形混气腔的轴心线相交于同一点。
通过将多个所述外环进气通道的轴心线设置为与所述环形混气腔的轴心线相交于同一点,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减小整个燃气装置的尺寸,减少制作成本和占用的空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外环进气通道的轴心线与所述环形混气腔的轴心线的夹角范围为35度-55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顺德区美的洗涤电器制造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顺德区美的洗涤电器制造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20051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