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与钢格构柱组合的立柱桩有效
申请号: | 202121137801.4 | 申请日: | 2021-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5669540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8 |
发明(设计)人: | 岳建勇;蔡忠祥;张凯;侯胜男;周延;童园梦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E02D5/58;E02D5/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00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应力 高强 混凝土 钢格构柱 组合 立柱 | ||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基坑围护领域的一种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与钢格构柱组合的立柱桩,技术方案为:立柱桩包括上部的钢格构柱及下部的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所述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插入所述钢格构柱内部;所述钢格构柱与所述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通过端板连接,所述钢格构柱内设有钢格构柱端板;所述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的端部设有管桩端板,所述钢格构柱端板与所述管桩端板固定连接。本技术可有效降低施工难度、缩短施工周期、降低施工成本,预制桩相比灌注桩可有效提高承载力,并有效保证立柱桩施工质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基坑围护领域,具体为一种预制管桩与钢格构柱组合的立柱桩。
背景技术
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通常需要在基坑侧壁设置一定的围护结构。基坑支护通常包括沿着基坑边缘设置的一组工法桩、灌注桩或地下连续墙等板式支护体系,位于板式支护体系顶部或内侧的设置的压顶梁或围檩,若干设置在压顶梁或围檩上的的水平支撑梁,以及承受水平支撑自重、或栈桥荷载竖向荷载的立柱桩构成。
现有技术中的立柱桩采用灌注桩内插钢格构柱构成,施工时需先采用钻孔等成孔,而后将现场绑扎好、并与钢格构柱焊接完成的钢筋笼放入成好的孔中,浇灌混凝土,最终形成竖向的立柱桩。
现有技术中的立柱桩施工耗时长、工程投入成本高,且混凝土灌注桩浇筑过程中遇到不良地层存在加泥、塌孔等隐患,难以保证桩身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与钢格构柱组合的立柱桩。本技术可有效降低施工难度、缩短施工周期、降低施工成本,预制桩相比灌注桩可有效提高承载力,并有效保证立柱桩施工质量。
技术方案为:一种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与钢格构柱组合的立柱桩,立柱桩包括上部的钢格构柱及下部的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插入钢格构柱内部;钢格构柱与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通过端板连接,钢格构柱内设有钢格构柱端板;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的端部设有管桩端板,钢格构柱端板与管桩端板固定连接。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钢格构柱端板与管桩端板开有灌浆孔。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钢格构柱与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连接段内灌入混凝土,混凝土内设置抗剪钢筋。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钢格构柱由角钢及缀版焊接构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通过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与钢格构柱组合形成立柱桩,该结构强度和稳定性高;将打入基坑底的立柱桩用混凝土预制桩代替,同时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相比灌注桩而言,成本低,施工速度快,桩身质量有保证。本工艺对行业进步和节能减排具有推动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与钢格构柱组合的立柱桩结构示意图。
图2为钢格构柱与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连接横断面示意图。
图3为钢格构柱与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连接纵断面示意图。
图中标号为: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1;钢格构柱2;加劲肋3;灌芯段4;抗剪钢筋5;钢格构柱端板6;管桩端板7;基坑底标高8;基础底板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所示,立柱桩由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1与钢格构柱2组合而成,施工时首先将钢格构柱2与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1通过端板连接,而后采用静压的方式将立柱桩打入指定位置。其中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1、钢格构柱2与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1连接的钢格构柱端板6和管桩端板7、加劲肋3位于基坑底标高8以下。钢格构柱2通过内部的端板焊接在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1上。钢格构柱2由角钢及缀版焊接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13780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