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耙吸挖泥船对冲式消能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121070970.0 | 申请日: | 2021-05-18 |
| 公开(公告)号: | CN215568886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8 |
| 发明(设计)人: | 冒小丹;张忱;舒敏骅;王费新;江帅;尹纪富;梁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疏浚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L55/02 | 分类号: | F16L55/02;F16L55/045;F16L55/027 |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律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1290 | 代理人: | 叶凤 |
| 地址: | 200092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挖泥船 对冲 式消能 装置 | ||
一种耙吸挖泥船对冲式消能装置(5),其特征是,安装于进舱口,包括多组对冲消能器(1),在横向各个对冲消能器(1)同时都与横向管(2)连通;横向管(2)顶部连接通过泥浆输送竖向分流管(4)引入分流而下来的泥浆;每个对冲消能器(1)单体,其中间设置分流板(1‑1)用于分割成两个腔室,在横向输出端分别设置有格栅板(1‑2);多个对冲消能器相邻安装,端侧格栅板(1‑2)相互对置。可应用与耙吸挖泥船舱内泥沙消能沉积系统的构建,用于降低进舱泥浆的流速,以促进浆体中泥沙的沉积,提高溢流时期耙吸挖泥船泥沙装载量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疏浚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耙吸挖泥船装舱溢流施工。
背景技术
耙吸挖泥船是目前国内外疏浚吹填施工领域的主力船型,其主要用途是通过耙头将河湖海岸的底泥挖松、打碎后,通过船舱内泥泵将底泥和水吸入,再通过连接泥泵的管路,将混合的泥浆泵送入泥舱内,并在泥舱内沉积。构造上,耙吸挖泥船的关键设备主要包括:1)耙头和耙臂;2)泥泵;3)泥舱(常规的进舱消能装置和溢流筒);4)推进器;5)球鼻艏等。
耙吸挖泥船施工过程中,从疏浚区到抛泥区之间往返距离较长,为提高经济效率,节约成本,挖泥船在施工装舱过程中都会采用溢流施工工艺,利用耙吸挖泥船泥舱内可升降式溢流筒,通过改变溢流筒的高度,在维持船体吃水不变前提下,尽可能溢出多余的水以换取更多舱容储存沉积的泥沙,提高船舶泥沙装载量。影响耙吸挖泥船装舱溢流施工效率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在现有进舱泥浆流量、浓度不变的前提下,如何降低进舱泥浆的流速,尤其是对因粒径小沉降缓慢的粉细砂,从而有利于浆体中泥沙沉积在泥舱内部,而不会溢流出泥舱。
现有技术:
传统的降低进舱泥浆流速采用水流消能方法主要有挑流、面流和底流消能。近年来一些新型消能技术研究也得到了运用,如收缩式消能、水跃消能、异形鼻坎消能。但应对粒径小沉降缓慢的粉细砂,现有各类方法实施效果都显有限。
另外,其它领域诸如水利工程,设计消能防冲结构、消力池等实现对冲消能技术在中小型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公开一种耙吸挖泥船对冲式消能装置,可应用与耙吸挖泥船舱内泥沙消能沉积系统的构建,用于降低进舱泥浆的流速,以促进浆体中泥沙的沉积,提高溢流时期耙吸挖泥船泥沙装载量的问题。
为此,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
一种耙吸挖泥船对冲式消能装置(5),其特征是,安装于进舱口,包括多组对冲消能器(1),在横向各个对冲消能器(1)同时都与横向管(2)连通;横向管(2)顶部连接通过泥浆输送竖向分流管(4)引入分流而下来的泥浆;每个对冲消能器(1)单体,其中间设置分流板(1-1)用于分割成两个腔室,在横向输出端分别设置有格栅板(1-2);多个对冲消能器相邻安装,端侧格栅板(1-2)相互对置。
优化技术方案,所述分流板(1-1)位于消能器正中心线位置,分隔并偏转进入对冲消能器的流动泥浆,使原本沿耙吸挖泥船长度方向单向流动的泥浆变为沿宽度方向背向流动,减缓了泥浆沿泥舱长度方向的流动速度,即减缓泥浆最终送向溢流筒的流动速度,有利于浆体中泥沙沉积在泥舱内部。
举例而非限定,作为实施例技术方案,一种耙吸挖泥船对冲式消能装置(5),其特征是,安装于进舱口,包括三组对冲消能器(1):左路对冲消能器、中路对冲消能器、右路对冲消能器,在横向由横向管(2)将三者连通;横向管(2)顶部连接泥浆输送竖向分流管(4)引入分流而下来的泥浆;每个对冲消能器(1)单体,其中间设置分流板(1-1)用于分割成两个腔室,在横向输出端分别设置有格栅板(1-2);左中右路三个对冲消能器(1)相邻安装,端侧格栅板(1-2)相互对置。
作为实施例,所述格栅板(1-2)具体可以设计为竖条状结构,安装在对冲消能器(1)的出流口前端,将进舱泥浆分割成多股流体,降低泥浆进舱的动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疏浚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中交疏浚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07097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