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温度控制电路及加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1005386.7 | 申请日: | 2021-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215895320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22 |
发明(设计)人: | 龙景东;李国磊;冯炳华;甘健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顺德禾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D23/20 | 分类号: | G05D23/20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左恒峰 |
地址: | 528300 广东省佛山市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温度 控制电路 加热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温度控制电路及加热装置,该温度控制电路包括温度检测模块、驱动模块、微控制器以及PTC发热体;该加热装置设置有该温度控制电路。实施本实用新型有利于降低该温度控制电路的制造成本,以及有利于降低该温度控制电路的日常维护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温度控制电路及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在加热装置中,常用的是采用可控硅或者MOS管作为开关元件,通过微控制器控制该可控硅或者MOS管导通的频率,从而控制发热体通断电的频率,以实现对该发热体加热温度的控制。然而,实践发现,可控硅或者MOS管容易因导通时的瞬时电流或者电压冲击而损坏,而需要频繁更换可控硅或者MOS管,这使得该电路的日常维护成本较高。
可见,如何改进温度控制电路的结构,以降低其日常维护成本,是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温度控制电路及加热装置,有利于降低日常维护成本。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公开了一种温度控制电路,包括温度检测模块、驱动模块、微控制器以及PTC发热体,其中,
所述温度检测模块设置有温度探头,所述温度探头的一端与第一直流电源电连接,所述温度探头的另一端与所述微控制器的输入端电连接;
所述驱动模块设置有电磁继电器,所述电磁继电器的线圈的一端与第二直流电源电连接,所述电磁继电器的线圈的另一端与所述微控制器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电磁继电器的一个触点电连接在交流电源的零线端,所述电磁继电器的另一个触点与所述PTC发热体的一端电连接,所述PTC发热体的另一端电连接在所述交流电源的火线端;
当所述微控制器控制所述线圈通电时,所述电磁继电器处于闭合状态,使得所述PTC发热体工作。
可见,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中,微控制器控制驱动模块中的电磁继电器的线圈的通断电,以控制PTC发热体是否执行加热的操作,相比于现有技术中所采用的可控硅或者MOS管,采用电磁继电器作为开关元件,有利于降低该温度控制电路的制造成本,以及有利于降低该温度控制电路的日常维护成本。进一步的,该温度控制电路,设置了与微控制器电连接的温度检测模块,有利于检测PTC发热体所要加热的介质的温度,从而有利于该微控制器基于该检测温度,实现对该PTC发热体的控制。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中,所述温度检测模块包括设置有两个连接端的第一接口,所述温度探头通过所述第一接口,电连接在所述温度检测模块中,其中,
所述第一接口的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一直流电源电连接,所述第一接口的第二连接端与所述微控制器的输入端电连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中,所述温度检测模块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接口的第二连接端的第一下拉电阻以及与所述第一下拉电阻并联的第一电容。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中,所述PTC发热体设置有两个,所述电磁继电器设置有两个,其中,
第一电磁继电器的线圈的一端与第二直流电源电连接,所述第一电磁继电器的线圈的另一端与所述微控制器的一个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磁继电器的一个触点电连接在交流电源的零线端,所述第一电磁继电器的另一个触点与第一PTC发热体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PTC发热体的另一端电连接在所述交流电源的火线端;
第二电磁继电器的线圈的一端与第二直流电源电连接,所述第二电磁继电器的线圈的另一端与所述微控制器的另一个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二电磁继电器的一个触点电连接在交流电源的零线端,所述第二电磁继电器的另一个触点与第二PTC发热体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PTC发热体的另一端电连接在所述交流电源的火线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顺德禾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东顺德禾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00538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