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通信设备限流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2120989868.4 | 申请日: | 2021-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21518585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4 |
发明(设计)人: | 刘文彬;王晓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兴联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9/02 | 分类号: | H02H9/02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渠述华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信 设备 限流 电路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通信设备限流电路,其包括电源输入端VINT、电源输出端VOUT、电阻R101、电阻R102、电阻R103、三极管Q101和三极管Q102;电阻R101的第一端和三极管Q101的发射极连接电源输入端VINT,电阻R101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102的第一端、三极管Q101的基极和三极管Q102的发射极,电阻R102的第二端和三极管Q102的集电极连接电源输出端VOUT,三极管Q101的集电极和三极管Q102的基极连接电阻R103的第一端,电阻R103的第二端接地。本实用新型能实现自适应限流的效果,且成本低。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设备领域,特别是指一种通信设备限流电路。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很多通信设备可以通过通信线(即网线)来直接进行供电;但是由于通信设备之间的距离布局问题,会造成通信线的使用长短不一,进而造成通信设备的供电电流不一;若是通信设备的供电电流过大的话,会造成通信设备工作时发热严重,长时间使用会导致通信设备失效;因此需要在通信设备中加入限流电路来避免通信设备的供电电流过大,但是现有的很多限流电路不能自适应调节其直流阻抗而保证供电电流动态平衡,很容易造成通信设备供电不足;而现有能自适应调节直流阻抗的限流电路多数是采用集成IC来实现的,成本很高;另外,现有的限流电路还会造成通信设备的交流阻抗出现改变,进而影响了通信设备的通信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信设备限流电路,其成本低,且能自适应调节直流阻抗以保证输出电流动态平衡。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通信设备限流电路,其包括电源输入端VINT、电源输出端VOUT、电阻R101、电阻R102、电阻R103、三极管Q101和三极管Q102;电阻R101的第一端和三极管Q101的发射极连接电源输入端VINT,电阻R101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102的第一端、三极管Q101的基极和三极管Q102的发射极,电阻R102的第二端和三极管Q102的集电极连接电源输出端VOUT,三极管Q101的集电极和三极管Q102的基极连接电阻R103的第一端,电阻R103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的一种通信设备限流电路还包括电容C101,电容C10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连接电源输入端VINT和电源输出端VOUT。
所述电容C101的电容量和额定电压分别为10微法和50伏特。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当电源输入端VINT的输入电流较小时,此时三极管Q101和三极管Q102导通,使得电源输入端VINT的输入电流通过电阻R101、三极管Q101和三极管Q102构成的低阻抗回路而输出到电源输出端VOUT,电源输出端VOUT输出电流而给后端通信设备供电;而随着电源输入端VINT的输入电流的增加,电阻R103上的压降则随之增大,进而使得三极管Q102的导通度降低而使得三极管Q102的阻抗增大,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通信设备限流电路的直流阻抗变大,进而使得电源输出端VOUT的输出电流能维持动态平衡;而当电源输入端VINT的输入电流增加超过限流最大值时,三极管Q102截止,使得电源输入端VINT的输入电流从电阻R101、三极管Q101和电阻R102构成的高阻抗回路通过,此时本实用新型的通信设备限流电路的直流阻抗达到最大,以保证使得电源输出端VOUT的输出电流不会过大。
由上可知,本实用新型能自适应调节直流阻抗以保证电源输出端VOUT的输出电流动态平衡,从而保证通信设备正常工作;并且本实用新型不需要设置集成IC,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具有成本低的优点。另外,本实用新型通过与电源输入端VINT和电源输出端VOUT连接的电容C101可以使得与电源输出端VOUT连接的通信设备的交流阻抗不变,从而保证通信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兴联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兴联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98986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车辆的前组转向机构及一种车辆
- 下一篇:摄像主体及摄像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