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芯单体和电池模组有效
| 申请号: | 202120962967.3 | 申请日: | 2021-05-07 |
| 公开(公告)号: | CN215578758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8 |
| 发明(设计)人: | 谭桂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恒大新能源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50/136 | 分类号: | H01M50/136;H01M50/102;H01M50/172;H01M50/186;H01M50/531;H01M10/04 |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414 | 代理人: | 陈延侨 |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坑***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单体 电池 模组 | ||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动力电池领域,提供了电芯单体和电池模组。其中,电芯单体包括软包外壳、封装与软包外壳内的裸电芯、以及设于裸电芯两侧并突出于软包外壳的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正极极耳具有第一中心线,负极极耳具有第二中心线,第一中心线与第二中心线平行并位于裸电芯的中心线的相对两侧;软包外壳包括包覆裸电芯的封装部、连接封装部和正极极耳的第一压合部,以及连接封装部和负极极耳的第二压合部;第一压合部的宽度自封装部向正极极耳方向减缩设置,第二压合部的宽度自封装部向负极极耳方向减缩设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芯单体,能够均衡电流的分布,从而提高电芯单体的性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动力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芯单体和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续航里程要求逐步提升,提高电池包能量密度是电池厂商的必然选择。
在电池模组外形尺寸固定的情况下,韩国LG化学,SK株式会社均有开发出极耳偏心设置的电芯单体,该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大电芯单体的容量密度。但是极耳偏心设置的电芯单体,可能存在电流分布不均的情况,从而出现析锂的情况,从而影响到电芯单体的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电芯单体和电池模组,其旨在解决现有电芯单体的极耳偏置所带来的电流分布不均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芯单体,包括软包外壳、封装于软包外壳内的裸电芯、以及设于裸电芯两侧并突出于软包外壳的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正极极耳具有第一中心线,负极极耳具有第二中心线,第一中心线与第二中心线平行并位于裸电芯的中心线的相对两侧;
软包外壳包括包覆裸电芯的封装部、连接封装部和正极极耳的第一压合部,以及连接封装部和负极极耳的第二压合部;
第一压合部的宽度自封装部向正极极耳方向减缩设置,第二压合部的宽度自封装部向负极极耳方向减缩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偏离裸电芯的中心线的设置,能够更好地利用模组外壳的内部空间,使固定支架、采集线等结构的布置更为紧凑、有序合理。换个角度,在模组外壳的内部空间固定的情况下,该设置能够提高裸电芯的相对尺寸而提高电芯单体的容量密度。第一中心线与第二中心线位于裸电芯的中心线的相对两侧,能够均衡电流的分布,从而提高电芯单体的性能。多个同尺寸的电芯单体顺次排列放置时,各电芯单体的第一压合部和第二压合部与对应的模组外壳的内壁面形成一安装间隙,安装间隙用于供模组外壳内的如连接线、采样线及汇流排等组装配件安装,从而更为合理的利用模组外壳的内部空间,提高锂电池模组的能量密度。
可选的,第一中心线与第二中心线关于裸电芯的中心线对称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改善电芯单体在使用时的电流分布情况,提高电芯单体的性能。
可选的,第一压合部具有背离封装部的第一裁切线,第一裁切线包括弧形段和/或斜切段,弧形段的弧心位于弧形段偏离第一中心线的一侧,斜切段相对第一中心线倾斜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弧形段的弧心位于偏离第一中心线的一侧,斜切段相对第一中心线倾斜设置,以空出更多的空间。此外,弧形段的弧心位于偏离第一中心线的一侧,弧形段呈向内凹陷的设置,相比于直角或钝角的连接更有利于应力的分散,避免应力集中导致软包外壳的撕裂。
可选的,第一裁切线在正极极耳宽度方向的两侧均具有有弧形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正极极耳和第一压合部采用弧形过渡,能够避免应力集中。
可选的,斜切段有多个,相邻两个斜切段之间设有一弧形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恒大新能源技术(深圳)有限公司,未经恒大新能源技术(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96296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螺栓组件
- 下一篇:一种建筑给排水管道连接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