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以阻隔污泥的高密度沉淀池及沉淀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120807585.3 | 申请日: | 2021-04-20 |
| 公开(公告)号: | CN216497987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3 |
| 发明(设计)人: | 李泳洪;李惠;朱慧可;吕天瑞;李思思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道科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36/04 | 分类号: | B01D36/04;B01D35/16;B01D21/00;B01D21/24;B01D21/28 |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徐航天 |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鼓***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以 阻隔 污泥 高密度 沉淀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以阻隔污泥的高密度沉淀池,一种可以阻隔污泥的高密度沉淀池,沉淀池下端安装中心传动刮泥机,沉淀池中部安装平板微滤膜,平板微滤膜上安装振荡器,沉淀池上端安装斜管填料,斜管填料上端设置多个集水槽;沉淀池的至少一个侧面设置折流缓冲区,至少另一个侧面上设有出水口;折流缓冲区包括形成开口的格挡墙,开口处包括至少一个折流板。提前阻隔一部分污泥进入沉淀区。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可以阻隔污泥的高密度沉淀系统,包括混合池、絮凝池、沉淀池;混合池与絮凝池之间设置第一格挡墙,絮凝池与沉淀池之间设置折流缓冲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以阻隔污泥的高密度沉淀池及沉淀系统。
背景技术
高密度沉淀池集混合、絮凝、沉淀与分离为一体,采用化学-物理法,能够快速实现泥水分离。自上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后,因其节省空间、处理效率高、出水稳定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自来水厂、生活污水厂、工业污水厂及电厂等企业的预处理系统中。但在后期实际运行中发现,由于沉淀池上方设置的斜管填料的管径较小,经过长时间运行后,投加的药剂、污泥以及一些悬浮物等杂质会堆积在斜管中;若进水水质较差,斜管表面积泥过多,还会造成斜管孔径堵塞。同时,由于斜管比较靠近水面,经过长时间阳光照射,斜管上的积泥过多还会滋生大量藻类,影响出水水质。
目前针对该问题主要采用的方式以更换斜管填料为主,该方法操作复杂、难度大,同时安装新的斜管填料以及回收处理更换下来的斜管填料成本较高。还有一些采用曝气或淋洗装置的处理方法,前期施工复杂,需要额外增添多根曝气管道或淋洗水管,施工难度较大,运行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以隔阻污泥的高密度沉淀池及沉淀系统,减少污泥对沉淀池的影响,降低使用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以阻隔污泥的高密度沉淀池,沉淀池下端安装中心传动刮泥机,沉淀池中部安装平板微滤膜,平板微滤膜上安装振荡器,沉淀池上端安装斜管填料,斜管填料上端设置多个集水槽;
沉淀池的至少一个侧面设置折流缓冲区,至少另一个侧面上设有出水口;
折流缓冲区包括形成开口的格挡墙,开口处包括至少一个折流板。提前阻隔一部分污泥进入沉淀区。
进一步的,格挡墙包括下方的第二格挡墙、上方的第三格挡墙,第二格挡墙上端设置向外倾斜的折流板,和/或,第三格挡墙下端设置向内倾斜的折流板。流入沉淀池的泥水混合液中的部分污泥被第二格挡墙上的折流板阻隔,混合液进入折流缓冲区后,部分上浮的泥浆被第三格挡墙上的折流板阻隔,污泥沉淀至沉淀池下端。
进一步的,第二格挡墙、第三格挡墙交错设置。
进一步的,在第三格挡墙下端安装至少两层平板微滤膜,平板微滤膜为聚氯乙烯材质,膜孔径0.05um以上。可以有效的阻隔污泥、胶体以及其它高分子有机物。聚氯乙烯材料化学性质稳定,机械强度高,可耐强酸、强碱等,使用寿命较长,同时聚氯乙烯材料的原材料来源广泛,价格便宜,应用技术比较成熟,无毒无害。
进一步的,在平板微滤膜上安装有振荡器。振荡器由中央控制室控制,定期启动振荡器,带动平板微滤膜振动,使平板膜上面附着的污泥振动脱落,实现平板膜的自清洁,节省人力成本。
进一步的,扰流板与格挡墙的夹角为120°~150°。优选角度为135°。
进一步的,在中心传动刮泥机下方设置污泥浓缩区。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可以阻隔污泥的高密度沉淀系统,包括混合池、絮凝池,以及上述沉淀池。混合池与絮凝池之间设置第一格挡墙,絮凝池与沉淀池之间设置折流缓冲区。
进一步的,混合池中设有混合搅拌器,混合池侧壁设置进水口;絮凝池中设有絮凝搅拌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道科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道科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80758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培养瓶上料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型大功率带通双工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