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注水保温碗有效
申请号: | 202120803949.0 | 申请日: | 2021-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476042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9 |
发明(设计)人: | 逯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逯洁 |
主分类号: | A47G19/02 | 分类号: | A47G19/02;A47G23/04 |
代理公司: | 西安尚睿致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32 | 代理人: | 何凯英 |
地址: | 710000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注水 保温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注水保温碗,包括内层碗体、外层碗体、第一封堵部件以及第二封堵部件,内层碗体和外层碗体之间形成密封的储水腔,内层碗体和外层碗体的上端接合处设置有注水口,外层碗体的下部设置有第一出水口;第一封堵部件设置在注水口上,第一封堵部件用于将注水口封堵或打开;第二封堵部件设置在第一出水口上,第二封堵部件用于将第一出水口封堵或打开。从而能够根据实际使用情况通过第一出水口灵活地将储水腔内的水部分或全部放出再重新更换热水或冷水,且该过程无需将碗内的食物倒出,使用方便灵活。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注水保温碗无法在使用过程中更换热水或冷水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餐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注水保温碗。
背景技术
目前,在市面上有很多注水保温碗,如图1所示,注水保温碗包括内层碗体10和外层碗体20,内层碗体10和外层碗体20之间形成密封的储水腔30,内层碗体10和外层碗体20上端接合部设置有与储水腔30连通的注水口,注水口在使用状态下通过封堵塞70密封。
注水保温碗主要为儿童使用,一般有两种使用情景。第一种是食物保温情景,儿童吃饭速度较慢会导致碗中的食物快速冷却,为了使食物能长时间保温以保护儿童的健康,通过注水口向储水腔30内注入热水,从而有效阻止食物的热量向外发散,进而达到较好的保温效果。第二种是食物快速降温情景,刚盛出的热饭温度较高,儿童无法食用,为了使食物尽快降到合适的温度以便儿童食用,通过注水口向储水腔30内注入冷水,从而使食物快速降到合适温度。
然而在实际使用中,该注水保温碗存在一定的缺陷,在食物保温情景使用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长,注入的热水也逐渐变凉,为了实现持续的保温效果需要将储水腔30内的冷却的水倒出重新更换热水;而在食物快速降温情景使用过程中,食物冷却到合适的温度后,需要将储水腔30内的冷水倒出,避免食物持续降温。然而注水口在注水保温碗的上端,通过注水口将水倒出的过程中碗中的食物也会一起倒出,使用非常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注水保温碗,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注水保温碗无法在使用过程中更换热水或冷水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注水保温碗,包括:内层碗体和外层碗体,内层碗体和外层碗体之间形成密封的储水腔,内层碗体和外层碗体的上端接合处设置有注水口,外层碗体的下部设置有第一出水口;第一封堵部件,设置在注水口上,第一封堵部件用于将注水口封堵或打开;第二封堵部件,设置在第一出水口上,第二封堵部件用于将第一出水口封堵或打开。
进一步地,外层碗体的下部还设置有第二出水口;注水保温碗还包括:第三封堵部件,设置在第二出水口上,第三封堵部件用于将第二出水口封堵或打开。
进一步地,第一封堵部件、第二封堵部件和第三封堵部件均为橡胶塞。
进一步地,第一封堵部件为橡胶塞,第二封堵部件为可调式阀门。
进一步地,第二封堵部件包括:活塞筒,设置在第一出水口上,活塞筒的第一端为封闭结构并延伸至储水腔内,活塞筒的第二端为开口结构并位于外层碗体的外部,活塞筒第一端的侧方开设有排水孔;活塞杆,可伸缩活动地设置在活塞筒内,活塞杆的内部开设有排水腔道;其中,活塞杆朝向活塞筒的内部移动至第一预设位置时,排水孔与排水腔道相互连通以将储水腔内的水排出;活塞杆朝向活塞筒的外部移动至第二预设位置时,排水孔与排水腔道相互封闭以阻止储水腔内的水排出。
进一步地,排水腔道沿活塞杆的长度方向延伸,排水腔道具有位于前端的第一开口和位于后端的第二开口,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均朝向活塞杆的侧方;其中,活塞杆移动至第一预设位置时,第一开口与排水孔相对并连通以将储水腔内的水通过第二开口排出;活塞杆移动至第二预设位置时,第一开口与排水孔相互错位以阻止储水腔内的水排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逯洁,未经逯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80394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