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油气混合爆炸试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20801849.4 | 申请日: | 2021-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5768357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8 |
发明(设计)人: | 刘学全;狄伟;熊佩;邓学峰;魏开鹏;斯容;王薇;方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气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5/54 | 分类号: | G01N25/54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19 | 代理人: | 王凯迪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气 混合 爆炸 试验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气混合爆炸试验系统。油气混合爆炸试验系统,包括隔热燃爆仓、真空泵、原油蒸汽单元、可燃气单元以及空气单元;隔热燃爆仓分别与真空泵、原油蒸汽单元和空气单元连通,隔热燃爆仓用于混合试验气体且产生爆炸,真空泵用于提供气体流动的动力,原油蒸汽单元用于向隔热燃爆仓提供原油蒸汽,空气单元用于向隔热燃爆仓提供空气,氮气及氧气,可燃气单元用于向隔热燃爆仓提供可燃气。本实用新型的爆炸试验系统通过设置可燃气单元,将可燃气通入隔热燃爆仓中,以模拟井筒中真实的油气混合状态,更加准确的确定出井筒中油气混合物的爆炸极限或者临界氧含量,提高开采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气混合爆炸试验系统。
背景技术
注空气开采低渗透油藏是一项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技术。与注其他气体不同的是,注空气过程中各个环节均存在着可燃性混合物爆炸的危险,这主要是因为注入空气中含有氧气,氧气会与原油在油藏发生氧化反应,一旦氧化反应不完全,那么地层中的轻烃组分就会和氧气形成混合爆炸性气体。当空气压缩机停止注气或重新启动,会造成混合爆炸性气体向注气井筒内回流,当混合气体浓度达到爆炸范围时,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发生爆炸事故。因此研究注空气驱油井内油气气液混合物的爆炸安全性,对提高生产的本质安全水平,改进生产工艺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一般情况下,爆炸安全性的检测是检测油气气液混合物的爆炸极限或者临界含氧量。其中爆炸极限是指可燃物质(可燃气体、蒸气和粉尘)与空气(或氧气)以一定的浓度均匀混合形成预混气,遇火源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例如甲烷与空气混合的爆炸极限为5%~15%。可燃性混合物能够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和最高浓度,分别称为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这两者有时亦称为着火下限和着火上限;临界氧含量是指当给以足够的点燃能量能使某一浓度的可燃气体刚好不发生燃烧爆炸的临界最高氧浓度,即为爆炸与不爆的临界点。若氧含量高于此浓度,便会发生燃烧或爆炸,氧含量低于此浓度便不会发生燃烧或爆炸。对可燃物质的爆炸极限和临界氧含量进行测定。
现有技术中进行爆炸极限或者临界氧含量的测定装置一般仅适用于原油蒸汽,然而在实际的注空气开采过程中,井中包含为油气混合物,气状的含量比较复杂,仅仅判定原油的爆炸极限或者临界氧含量并不能够准确的反映井筒中的真实情况,使得爆炸极限或者临界氧含量并不是井筒中实际的爆炸极限或者临界氧含量,进而无法准确的指导注空气开采,导致实际注空气开采过程中安全性低,容易引发爆炸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气混合爆炸试验系统,用以解决现有系统无法真实反映井筒中的真实情况,导致开采安全性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油气混合爆炸试验系统的技术方案,油气混合爆炸试验系统,包括隔热燃爆仓、真空泵、原油蒸汽单元、以及空气单元;隔热燃爆仓分别与真空泵、原油蒸汽单元、空气单元连通,隔热燃爆仓用于混合试验气体且产生爆炸,所述真空泵用于提供气体流动的动力,所述原油蒸汽单元用于向隔热燃爆仓提供原油蒸汽,所述空气单元用于向隔热燃爆仓提供氧气,还包括:
可燃气单元,所述可燃气单元与隔热燃爆仓连通,用于向隔热燃爆仓提供可燃气。
本实用新型的油气混合爆炸试验系统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爆炸试验系统通过设置可燃气单元和原油蒸汽单元,将可燃气和原油蒸汽通入隔热燃爆仓中,以模拟井筒中真实的油气混合状态,更加准确的确定出井筒中油气混合物的爆炸极限或者临界氧含量,提高开采的安全性。
进一步的,为了加快试验速度,所述原油蒸汽单元包括连通的蒸发室和进样室,进样室用于向蒸发室提供液态原油,所述蒸发室用于将液态原油转换为原油蒸汽,蒸发室通过管路连接所述隔热燃爆仓,将原油蒸汽输送至隔热燃爆仓。
进一步的,所述可燃气单元包括混合气室和若干高压可燃气体罐,各高压可燃气体罐的出气口均联通所述混合气室,混合气室连通所述隔热燃爆仓。
进一步的,所述混合气室为配气钢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气分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气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80184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湖泊水质检测用氨氮智能检测系统
- 下一篇:双层式硅藻泥吸水软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