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缆终端平台有效
| 申请号: | 202120774959.6 | 申请日: | 2021-04-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15528455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4 |
| 发明(设计)人: | 陈雄波;黄进;郭文星;王礼伟;杨俊峰;胡明彰;杨锐棋;乐云天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供电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G1/14 | 分类号: | H02G1/14 |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谢岳鹏 |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缆 终端 平台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缆终端平台。电缆终端平台包括第三连接柱、第二连接柱、第一支撑杆、支柱、第一连接柱和连接架。沿支柱的径向方向,第一连接柱连接于支柱。沿第一连接柱的径向方向,第二连接柱连接于第一连接柱。沿支柱的径向方向,第三连接柱连接于支柱,且第三连接柱的轴线平行于第二连接柱的轴线。第一支撑杆的一端连接第二连接柱,另一端连接于第三连接柱。多个连接架连接于第二连接柱。由于本实施例中的电缆终端平台的第三连接柱、第二连接柱、第一支撑杆三者形成“工”字结构,且第二连接柱和第三连接柱之间,通过第一支撑杆和第一连接柱连接,使得电缆终端平台各连接处的应力分散,因此结构强度相对现有的电缆终端平台较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终端安装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缆终端平台。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建设和企业现代化程度提高,作为经济命脉的电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满足供电需求,各大城市电网中电力电缆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现有的电缆终端平台通常将电缆终端平台的形状设置成双三角形的结构,但由于电缆终端平台为三角形结构时,电缆的主杆和三角形平台之间的连接部分较少,因此较为薄弱,使得电缆终端平台受力时应力集中,从而导致电缆终端平台的结构强度低,易发生断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具有较高结构强度的电缆终端平台。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电缆终端平台,所述电缆终端平台包括:支柱;第一连接柱,沿所述支柱的径向方向,所述第一连接柱连接于所述支柱;第二连接柱,沿所述第一连接柱的径向方向,所述第二连接柱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柱;第三连接柱,沿所述支柱的径向方向,所述第三连接柱连接于所述支柱,且所述第三连接柱的轴线平行于所述第二连接柱的轴线;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柱,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柱。连接架,多个连接架连接于第二连接柱,相邻的两个所述连接架之间具有间隙,且所述连接架与所述第二连接柱和第三连接柱位于同一平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的电缆终端平台,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由于沿所述支柱的径向方向,所述第一连接柱连接于所述支柱,沿所述第一连接柱的径向方向,所述第二连接柱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柱,沿所述支柱的径向方向,所述第三连接柱连接于所述支柱,且所述第三连接柱的轴线平行于所述第二连接柱的轴线。因此电缆终端平台形成一稳固的“工”字型结构。连接架连接于第二连接柱,由此能够在连接架上设置电缆头安装板、避雷器安装板等装置。第一支撑杆连接第二连接柱和第三连接,由此使得电缆终端平台在受力时,能够通过第一支撑杆和第一连接柱进行力的转移。由于本实施例中的电缆终端平台形成“工”字结构,且第二连接柱和第三连接柱之间,通过第一支撑杆和第一连接柱连接,使得电缆终端平台各连接处的应力分散,因此结构强度相对现有的电缆终端平台较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缆终端平台还包括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杆,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柱。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缆终端平台还包括第三支撑杆,所述第三支撑杆的一端连接于第二支撑杆,另一端连接于第一支撑杆上靠近所述第三连接柱的一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缆终端平台还包括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和所述第三支撑杆相互连接形成一支撑架,所述支撑板连接于所述连接架的上表面和所述支撑架的上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支撑杆的长度为1.5米至3米之间,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长度为2.5m至4米之间,相邻的两个第二支撑杆之间的距离为0.3米至0.4米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三支撑杆和所述第一支撑杆之间形成一夹角,所述夹角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一连接柱,且所述夹角的大小为30°至80°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供电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深圳供电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77495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然排放雨水的填埋场坝体结构
- 下一篇:步机电机驱动扩展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