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复杂火情环境下结构以及性能稳定的耐火电缆有效
申请号: | 202120638042.3 | 申请日: | 2021-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479686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9 |
发明(设计)人: | 潘东杰;祝军;凌国桢;施豪;刘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上上电缆集团有限公司;江苏上上电缆集团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295 | 分类号: | H01B7/295;H01B7/02;H01B7/18;H01B7/00;H01B3/44;H01B7/28 |
代理公司: | 南京科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400 | 代理人: | 苏兴建 |
地址: | 2133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杂 火情 环境 结构 以及 性能 稳定 耐火 电缆 | ||
一种复杂火情环境下结构以及性能稳定的耐火电缆,其结构为:由自内而外依次包覆耐火层(2)和绝缘层(3)的导体(1)构成线芯(4);由多根线芯(4)和填充绳(5)绞合构成缆芯(6);缆芯(6)外包无纺布层(7);无纺布层(7)外挤包护套料构成外护套(8);所述导体(1)是由多根裸铜单丝构成;所述耐火层(2)是由辐照交联陶瓷化聚烯烃耐火绝缘料构成;所述绝缘层(3)是由辐照交联阻燃聚烯烃绝缘料构成;所述填充绳(5)是PP填充绳;所述外护套(8)是由聚氯乙烯护套料构成。本电缆具有良好的耐火性能和电气性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耐火电缆,特别涉及一种复杂火情环境下结构以及性能稳定的耐火电缆,属于电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常规的耐火电缆多是通过绕包云母带来保证其耐火性能。但是火灾发生时往往伴随着震动、气流、消防喷水等复杂的情况,所以在GB/T 19666-2019中模拟火灾真实发生的环境状况,增加了机械冲击以及喷淋等要求。常见的绕包云母带制成的耐火层在高温下形成的保护层不够致密,在受到机械冲击或喷淋时极易被击穿,所以需要一种在火灾发生复杂环境下结构和性能更稳定的新型耐火电缆。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耐火电缆,其需要确保耐火层和绝缘层的厚度均匀,从而保证电缆电气性能和耐火性能的稳定性。同时还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环保性、抗老化性能等特点。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复杂火情环境下结构以及性能稳定的耐火电缆,外径范围8.8~37.4mm。其结构为:
由自内而外依次包覆耐火层(2)和绝缘层(3)的导体(1)构成线芯(4);
由多根线芯(4)和填充绳(5)绞合构成缆芯(6);线芯数量可以为2~37芯。
缆芯(6)外包无纺布层(7);
无纺布层(7)外挤包护套料构成外护套(8);
所述导体(1)是符合IEC60228要求的第2类绞合裸铜导体,具体是由多根标称直径是φ0.43mm~φ1.36mm的裸铜单丝构成;
所述耐火层(2)是由辐照交联陶瓷化聚烯烃耐火绝缘料构成,耐火层标称厚度是0.2~0.4mm;
所述绝缘层(3)是由辐照交联阻燃聚烯烃绝缘料构成;绝缘层标称厚度是0.6~1.0mm(优选为0.6~0.7mm);
所述填充绳(5)是PP填充绳;
所述缆芯(6)的绞合节径比是14~16倍;
所述外护套(8)是由聚氯乙烯护套料构成,外护套的标称厚度范围是1.2~2.2mm。
耐火层和绝缘层的总厚度是0.9~1.0mm。
本电缆采用上述结构,耐火层过火后结晶固化保护导体。
耐火层是辐照交联陶瓷化聚烯烃耐火绝缘料,具有良好的电气性能,并且耐火性能优越,其在火焰持续燃烧下会在导体表面形成硅化物结晶,能有效保障导体在火焰条件下继续导电而不击穿;同时能够替代常规耐火电缆的绕包工艺,能够大大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的耐火合格率。而缺点是材料硬度较大,加工较为困难,挤出后表面较为毛糙,并且其机械性能较差,无法单独采用该材料作为绝缘使用。为此:线芯由导体、耐火层、绝缘层构成,耐火层保障电缆的耐火性能兼顾电气性能,而绝缘具有良好的电气性能、机械性能和加工性能。耐火层、绝缘层挤出采用双层共挤工艺,两种绝缘料同时挤出。耐火层厚度控制在0.2~0.4mm,绝缘层厚度0.6~0.7mm,总厚度控制在0.9~1.0mm。采用该结构不仅能有效的保障电缆的电气性能、机械性能、加工性能、耐火性能,而且可以减少现有的云母带绕包工序,极大提升生产效率。
进一步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上上电缆集团有限公司;江苏上上电缆集团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上上电缆集团有限公司;江苏上上电缆集团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63804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