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优化散热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120597451.3 | 申请日: | 2021-03-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1425454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1 |
| 发明(设计)人: | 金尚元;安成;张军营;潘英男;李路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财经学院 |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556;H01M10/6563 |
| 代理公司: | 郑州三阳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75 | 代理人: | 赵伦 |
| 地址: | 450000***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能源 汽车 电池 优化 散热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优化散热装置,包括底板、送风网格架、导风管和送风箱,所述送风网格架和送风箱安装于底板上侧,汽车电池安装于底板上侧;送风网格架位于汽车电池一侧,送风网格架由管状结构组成,相交的管状结构连通,管状结构截面均为等腰梯形框,等腰梯形框的上底边朝向汽车电池,管状结构的斜面均设置朝向汽车电池的出风缝,出风缝内设置若干加强杆;送风网格架和送风箱之间连接导风管;送风箱包括箱体,箱体上部设置有叶轮,箱体上侧安装驱动叶轮旋转的电机,箱体下部均匀设置进风网孔,箱体上部设置有与导风管连接的出风孔;本实用新型采用无叶送风结构实现汽车电池散热,风量大,散热均匀,能耗低,安全环保。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电池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优化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用电池包是根据新能源汽车负载要求,由多个单体电池或超级电容器串并联组成模块,再由多个模块串并联组成一定电压和容量的电池组,放在一个密封的箱体内部形成电池包。电池包内电池组在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热量,这些热量如果不能及时散发的话,轻则会影响电池组的使用,缩短电池组的寿命,重则甚至会发生安全事故。电池包散热技术是电动汽车产业的一大难题,电池包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同电池的工作温度有着密切联系,因此电池包散热是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尤其在电池使用过程中,当受到焦耳热,反应热,极化热等影响,大量的热量聚集,温度急剧上升,影响电池寿命和循环效率,严重的甚至引起爆炸,故有一定的温度限制。
现有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由于体积较大,需要设置多个散热风扇,如公开号为CN209430444U的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用改进型散热风扇,设置了大量风扇,提高散热性能,但是能耗较大,不易清理维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优化散热装置,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采用无叶送风结构实现汽车电池散热,风量大,散热均匀,能耗低,安全环保,便于清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优化散热装置,包括底板、送风网格架、导风管和送风箱,所述送风网格架和送风箱安装于底板上侧,汽车电池安装于底板上侧;送风网格架位于汽车电池一侧,送风网格架由管状结构组成,相交的管状结构连通,管状结构截面均为等腰梯形框,等腰梯形框的上底边朝向汽车电池,管状结构的斜面均设置朝向汽车电池的出风缝,出风缝内设置若干加强杆;送风网格架和送风箱之间连接导风管;送风箱包括箱体,箱体上部设置有叶轮,箱体上侧安装驱动叶轮旋转的电机,箱体下部均匀设置进风网孔,箱体上部设置有与导风管连接的出风孔。
优选的,所述出风缝的两侧壁均与其对应的汽车电池侧面垂直。
优选的,所述加强杆两端与出风缝的两侧壁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电机输出轴穿过箱体上壁与叶轮连接。
优选的,所述箱体中部内壁设置有水平的固定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采用无叶送风结构实现汽车电池散热,网格架式的送风结构,实现空气增倍的效果,送风量大于出风量,风量大,散热均匀,能耗低,安全环保,便于清洁维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送风网格架背向汽车电池侧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管状结构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送风箱示意图。
图中:1、底板,2、汽车电池,3、送风网格架,4、导风管,5、送风箱,31、出风缝,32、加强杆,51、箱体,52、叶轮,53、电机,54、进风网孔,55、出风孔。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财经学院,未经郑州财经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59745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