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内置二次回风通道的组合式空调机组有效
申请号: | 202120478793.3 | 申请日: | 2021-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21470105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2 |
发明(设计)人: | 尤彬彬;罗军;敖顺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康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5/00 | 分类号: | F24F5/00;F24F8/108;F24F13/28;F24F13/30;F24F11/89;F24F11/84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蓄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44 | 代理人: | 赵敏 |
地址: |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置 二次 回风 通道 组合式 空调 机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内置二次回风通道的组合式空调机组,该机组的回风分流段形成两个彼此独立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第一流道内的空气在经冷却组件处理后与第二流道提供的回风完成混合,继而完成后续其它热湿处理过程。夏季除湿工况,可以通过控制第一流量调节阀、第二流量调节阀和第三流量调节阀的开度,可调节流经两个通道空气流量的不同配比,在不消耗外部再热热源的条件下将空气处理到送风温湿度状态点。可以节省恒温恒湿空调系统在夏季除湿工况下的再热量。同时,由于采用了内置二次回风通道的方式,二次回风在空调机组内部进行了过滤净化处理,有利于提高空调系统送风的空气品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内置二次回风通道的组合式空调机组,适用于多种混合式和封闭式恒温恒湿中央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组合式空调机组是中央空调系统中常用的一种空气处理末端设备,由各种空气处理功能段组装而成,可实现对空气的多种处理功能,如空气混合、均流、过滤、冷却、去湿、加热、加湿、送风、回风、消声等功能,常用于商业建筑或工业建筑中较大空间的环境温湿度控制。
空调系统按空气来源可分为:直流式系统、封闭式系统和混合式系统,直流式系统处理的空气全部为室外新风,送到房间热湿交换后再全部排放至室外,此类系统卫生条件好,但由于室内回风没有循环利用,因而空调热湿处理能耗较高,适用于排除有害气体的车间或实验室。封闭式系统处理的空气全部来自室内的再循环空气,不补充新风,因而能耗小,但卫生条件较差,常用于仓储类库房。混合式系统处理的空气由回风和新风混合而成,卫生性和节能型均介于直流式系统和封闭式系统二者之间,也是目前空调系统中最常用的一种空调系统形式。
全年运行的空调系统设备的设计容量是按夏季和冬季最大负荷情况下选定的,但实际运行时室内负荷往往小于设计负荷。空调房间随着人员出入、照明的启闭、发热设备工作状态的变化以及室外气象条件的改变,都会导致室内负荷的波动,要保持室内温、湿度在一定允许范围内,就必须对空调送风参数加以调节以适应房间的负荷变化。夏季工况下,空调机组最常用的空气冷却除湿设备就是表冷器,表冷器内部通入低温介质后,便可吸收空气中的热量并凝结空气中的水分,即完成空气的降温除湿。调节过程主要依靠调节表冷器内冷冻水流量来改变空气处理后的状态点,但经过表冷器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属于一对耦合参数,因此在夏季工况下进行调节时,常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1)温、湿度控制精度低:当室内热湿负荷变化时,仅靠表冷器很难同时保证温度和湿度两个参数维持在较高的精度范围内,湿度达标时,温度已经过低,而温度达标时,湿度已经过大。
(2)存在明显温、湿度梯度:目前空调系统多采用露点送风的形式,送风温差往往超过10℃以上,送风进入房间后,容易出现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温、湿度不均匀,使房间不同区域产生明显的热湿差异,对室内人员体感舒适性或工艺生产质量均带来了不利影响。
(3)低负荷时出现冷热抵消:为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工程上常采用再加热方式来控制。首先满足送风湿度要求,当温度过低时,再补充一定热量。这样虽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但同时又因为冷热抵消导致冷量和热量的双重浪费。
基于上述问题,工程上已出现了二次回风技术,是将一部分回风或混风经表冷器降温除湿后,满足送风湿度要求,此时若温度过低,则再与另一部分回风二次混合即可提高送风整体温度,从而避免了上述三个问题。但目前实际应用的二次回风空调系统均是在空调机组外通过风管和相关阀门附件进行连接,对二次回风没有有效的净化措施,管路较为复杂,设计安装易受机房空间影响而无法实施,系统集成度和美观性均不高,且实现自动控制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置二次回风通道的组合式空调机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一种内置二次回风通道的组合式空调机组,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康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康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47879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便于携带的无人机用降落平台
- 下一篇:一种用于立体陈化库的物料应急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