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缸体上的回油孔有效
申请号: | 202120454337.5 | 申请日: | 2021-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21436641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8 |
发明(设计)人: | 秦向飞;孙博;李杨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福田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F1/20 | 分类号: | F02F1/20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宏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2 | 代理人: | 吴大建;朱明明 |
地址: | 102206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缸体 回油孔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动机缸体上的回油孔,回油孔为圆形孔结构,并且回油孔顶部的内径小于底部的内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缸体上的回油孔,能够提高发动机缸体上的回油孔的刚度和强度,降低发动机缸体上回油孔位置处的疲劳应力,满足材料的使用范围,从而降低发动机缸体上的回油孔在发动机运转过程中失效的风险,确保回油孔的结构能够满足发动机搭载的使用要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缸体上的回油孔。
背景技术
发动机在运行过程中,机油通过机油泵输送到主油道,在凸轮轴及曲轴形成相关油膜,最后通过回油道及回油孔返回至油底壳。由于在回油道附近安装前悬置支架,在动力总成的搭载过程中,悬置支架受到各个方向的重力加速的作用,且悬置支架的受力传递到缸体回油孔位置,缸体回油孔受到相关的疲劳应力偏大,现有发动机缸体上的回油孔强度偏小,容易造成缸体回油孔位置开裂,导致缸体该位置漏油等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发动机缸体上的回油孔,通过优化回油孔的结构设计,能够提高发动机缸体上的回油孔的刚度和强度,降低发动机缸体上回油孔位置处的疲劳应力,满足材料的使用范围,从而降低发动机缸体上的回油孔在发动机运转过程中失效的风险,确保回油孔的结构能够满足发动机搭载的使用要求。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发动机缸体上的回油孔,回油孔为圆形孔结构,并且回油孔顶部的内径小于底部的内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缸上的回油孔,通过将现有技术中的类似梯形孔修改为圆形孔,能够有效减小开孔面积而增加回油孔的强度,受力均衡,并且,由于圆形孔顶部的内径小于底部的内径,使得回油孔的内侧面呈从顶部向底部渐扩的结构,因此能够有效增加回油孔的受力面积,减少应力集中,降低发动机缸体上回油孔位置处的疲劳应力,满足材料的使用范围,从而避免发动机缸体上的回油孔在发动机运转过程中因应力疲劳偏大而造成失效的风险,确保回油孔的结构能够满足发动机搭载的使用要求。
对于上述技术方案,还可进行如下所述的进一步的改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缸体上的回油孔,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回油孔的内侧面呈分别从回油孔两端向回油孔中心渐缩的圆弧面结构。
上述结构形式的回油孔,能够进一步增加回油孔处的受力面积,从而进一步避免应力集中,以进一步降低发动机缸体上回油孔位置处的疲劳应力。
具体地,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回油孔的内侧面包括靠近回油孔顶部位置的圆柱面和与圆柱面过渡连接且向回油孔底部渐扩延伸的圆弧面。
同样的道理,上述结构形式的回油孔,也能够进一步增加回油孔处的受力面积,从而进一步避免应力集中,以进一步降低发动机缸体上回油孔位置处的疲劳应力。
进一步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回油孔顶部和底部均设有台阶面。
通过在回油孔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台阶形孔,能够使得机油在回油道与回油孔中的流通过程顺畅稳定。
进一步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回油孔的底部设有两层台阶面。
同样的道理,上述结构形式的回油孔,能够进一步确保机油在回油道与回油孔中的流通过程顺畅稳定。
进一步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台阶面与回油孔的内侧面的连接处均设有倒圆角结构。
通过设置倒圆角结构,能够进一步确保增加回油孔位置处的受力面积和应力集中,并有效确保机油能够快速地回到油底壳。
进一步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回油孔布置在靠近发动机缸体上靠近前悬置支架的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福田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福田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45433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手动自动两用型充气系统
- 下一篇:一种煤矿开采用顶板致裂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