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臭氧排放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120442039.4 | 申请日: | 2021-03-01 |
| 公开(公告)号: | CN21455612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 发明(设计)人: | 杜玉光;周文振;高国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原科恒辉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8B15/00 | 分类号: | B08B15/00;G21K5/00 |
| 代理公司: | 烟台上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34 | 代理人: | 李萍 |
| 地址: | 264000 山东省烟***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臭氧 排放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臭氧排放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臭氧排放装置,该排放装置包括外层防护墙、内层防护墙和排风道,所述外层防护墙为呈U型设置的结构墙,所述内层防护墙设置在外层防护墙内,所述内层防护墙与外层防护墙配合形成封闭的屏蔽室,所述排风道一端与电子加速器连通,另一端穿过内层防护墙的墙壁与风机连通,所述风机将臭氧输送至出风口。本申请通过内、外层防护墙形成屏蔽室,确保臭氧装置在屏蔽室内不会被射线照射、干扰或损伤。将臭氧装置安装在屏蔽室内部,电机功率小,节约能源,噪音小,臭氧排空效果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臭氧排放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臭氧排放装置。
背景技术
工业辐照电子加速器,从很早就开始逐步进入我国辐照加工市场,在工业生产加工中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国内使用电子加速器辐照的厂家也越来越多。在辐照过程中绝大部分的电子束由产品吸收,但是有少量的电子束轰击在设备上,由于电子束轰击金属材料时,金属材料内发生轫致辐射而产生X射线;这种X射线如果照射到人身上会危害人体健康。因此,电子加速器必须在具有屏蔽作用的辐照室内才能对物体进行辐照加工。
由于电子束电离辐照室内空气中的氧气,从而产生高浓度臭氧,高浓度臭氧具有极强的腐蚀性,对电器元器件具有极强的破坏性,因此现有的电子加速器辐照装置一般附带臭氧排放装置。为了确保臭氧排放装置在屏蔽室内不会被射线照射、干扰或造成损伤,现有的臭氧排放装置一般设置在屏蔽室外面。臭氧排放装置放置在外部,导致风道加长,导致风机功率大,噪声大,臭氧排风效果差,无法及时顺利的抽空屏蔽室内臭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用于电子加速器辐照室内的新型臭氧排放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新型臭氧排放装置,包括外层防护墙、内层防护墙和排风道,所述外层防护墙为呈U型设置的结构墙,所述内层防护墙设置在外层防护墙内,所述内层防护墙与外层防护墙配合形成封闭的屏蔽室,所述排风道一端与电子加速器连通,另一端穿过内层防护墙的墙壁与风机连通,所述风机将臭氧输送至出风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通过内、外层防护墙形成屏蔽室,确保风机在屏蔽室内不会被射线照射、干扰或损伤。将风机安装在屏蔽室内部,减少了风道的长度,降低了电机功率,节约能源,噪音小,提高了臭氧排空的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为了达到使用的方便以及装备的稳定性,还可以对上述的技术方案作出如下的改进:
进一步,所述内层防护墙和外层防护墙为商品混凝土。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商品混凝土可以确保阻挡射线的直射、反射对风机的损伤,保证风机的安全,成本低,施工方便。
进一步,所述外层防护墙的厚度大于内层防护墙的厚度。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外层防护墙可实现对射线的初步隔离,通过将外层防护墙的厚度大于内层防护墙,既能保证对射线的隔离效果,同时可节约成本。
进一步,所述风机通过直立风道将臭氧输送至出风口。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输送臭氧的速度快,提高了排放效率,结构简单。
进一步,所述内层防护墙与电子加速器的连接处设有折弯部。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折弯结构缩短了常规臭氧风道的长度,增大了臭氧的输送能力,在同样的风机功率下,可以增大臭氧的排放量,保证通风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臭氧排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记录如下:1、外层防护墙;2、内层防护墙;3、排风道;4、屏蔽室;5、风机;6、电子加速器;7、直立风道。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原科恒辉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原科恒辉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44203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