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位置电梯缓冲装置与电梯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20394781.2 | 申请日: | 2021-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1504781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7 |
发明(设计)人: | 王兴琪;朱维良;李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B5/28 | 分类号: | B66B5/28;B66B7/02;B66B11/02;B66F11/04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11 | 代理人: | 郭立 |
地址: | 200245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位置 电梯 缓冲 装置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位置电梯缓冲装置,竖直安装在井道的底坑平面上,所述多位置电梯缓冲装置与升降组件的撞击接触面为缓冲接触面,所述多位置电梯缓冲装置的缓冲接触面具有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所述缓冲接触面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多位置电梯缓冲装置处于初始自由状态;所述缓冲接触面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多位置电梯缓冲装置处于部分压缩状态,所述升降组件位于底层层站平层位置;所述缓冲接触面位于第三位置时,所述多位置电梯缓冲装置处于完全压缩状态,所述升降组件低于底层层站平层位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位置电梯缓冲装置。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电梯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升降电梯系统通常配置有缓冲器作为安全装置,缓冲器通常设置在电梯井道的底坑内。例如国家标准GB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的10.3和10.4对各类缓冲器的行程或减速度都进行了规定。另外10.5.1中规定了电梯极限开关应在轿厢或对重(如有)接触缓冲器之前起作用。当电梯轿厢接触到极限开关意味着,电梯轿厢已超出了正常运行的极限位置。因此现有技术为了满足上述要求,电梯井道通常要设计有一定深度的底坑,用以放置缓冲器,以及留出安全距离。
最为普遍的情况是,计算最小底坑深度的限制条件为轿厢底部最低部件(一般为轿底或安全钳)与井道的底坑平面或底坑中固定的最高部件之间的垂直距离。由于底坑深度计算的决定项,其高度等尺寸比较死板,灵活性差,造成最小底坑深度要求难以降低。例如速度为1m/s的电梯,其底坑深度通常要达到1.3m。如果电梯系统对于土建底坑深度的要求不能减小,将造成电梯土建应对能力变差,限制了电梯的使用场合。对于旧楼加装电梯和家用别墅安装电梯矛盾尤为突出。现有解决方案中,一种方式是开挖底坑,难度大成本高,另一种方式是将底层层站抬高,对空间要求以及使用便利性都不理想。
在保留缓冲器的情况下如需进一步减小底坑深度,可以考虑在电梯正常运行至最底层平层停靠时压缩缓冲器,例如公开文献CN205772616U。但在这种使用工况下会面临诸多技术问题,例如现有技术中的缓冲器为了实现电梯紧急状况下的安全性,其作用力必须要大于电梯轿厢和额定载重之和才能减速和制停电梯。如果电梯正常运行平层停靠时也要压缩缓冲器,过大的作用力对电梯能否正常平层以及平层时的舒适性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针对这一挑战,现有公开技术中都未提及。
公开文献CN205772616U中提到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被动缓冲的方式,完全依靠缓冲器对轿厢的作用力实现平层,其一导致在底层平层时的位置随轿厢内负载的不同而不同,平层精度极低无法满足安全要求,对乘客进出轿厢造成风险。其二平层时过大的减速度会导致不佳的舒适感,即使通过一些额外的缓冲方式也会导致轿厢平层时的上下震荡导致不佳的舒适感。其三这种被动方式会导致平层后电梯悬挂系统失去张紧力,一方面造成安全风险,另一方面不利于电梯的再次启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位置电梯缓冲装置,不但可以有效地降低电梯系统对于土建底坑深度的要求,而且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位置电梯缓冲装置,竖直安装在井道的底坑平面上,所述多位置电梯缓冲装置与升降组件的撞击接触面为缓冲接触面,所述多位置电梯缓冲装置的缓冲接触面具有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所述缓冲接触面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多位置电梯缓冲装置处于初始自由状态;所述缓冲接触面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多位置电梯缓冲装置处于部分压缩状态,所述升降组件位于底层层站平层位置;所述缓冲接触面位于第三位置时,所述多位置电梯缓冲装置处于完全压缩状态,所述升降组件低于底层层站平层位置。
优选地,电梯正常运行时,所述缓冲接触面在升降组件推动下从第一位置运行至第二位置过程中,所述电梯缓冲装置对升降组件的作用力小于升降组件的重力。
优选地,电梯正常运行时,所述电梯缓冲装置对升降组件的作用力小于升降组件的重力的一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39478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水泥砂浆流动度检测设备
- 下一篇:电梯升降组件与电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