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智能收银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2120378642.0 | 申请日: | 2021-02-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1458714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 发明(设计)人: | 金涛;刘瑞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众创智汇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7G1/00 | 分类号: | G07G1/00;G07G1/12 |
| 代理公司: | 成都睿道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7 | 代理人: | 贺理兴 |
| 地址: | 646000 四川省泸***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收银 设备 | ||
本实用新型公布了一种智能收银设备,包括设备本体,设备本体内设有主机,设备本体上侧面设有置物平台,于置物平台上方通过支撑件连接有竖向设置的操作平台,操作平台与置物平台之间留有置物空间;操作平台集成有可操作显示屏和扫码器,可操作显示屏和扫码器均与主机电性连接,且扫码器位于操作平台的下侧面。本实用新型将操作平台上置,置物平台下置,以在操作平台与置物平台之间形成用于放置商品的置物空间,同时将扫码口设置操作平台下侧面,仅需将商品放置在置物平台上,通过平推等方式将商品条码暴露在扫码器的扫码范围内即可实现商品信息的录入设计布局合理,操作方便轻松,能够有效解决现有自助收银设备商品信息录入困难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人自助收银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智能收银设备。
背景技术
收银机是现代化、自动化商业管理必不可少的基本电子设备之一。目前超市或便利店还基本都是采用人工收银的模式,在顾客较少时,收银处人员工作量少,而当顾客较多时,收银处又会排起长队,无论收银设施还是工作人员都得不到合理的利用,何况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有些地方已经出现了无人超市,普通的收银机已无法满足正常的使用,市面上也就随之出现了无人自助收银设备。
市面上现有的无人自助收银设备在使用的时候,需要顾客自己操作机器进行扫码录入以便确定商品类型以及统计商品数量和价格。但是该类扫码口通常会将手机扫码支付与商品扫码录入一体整合设置,且为了方便手机扫码支付和采光需求,通常会将该扫码口设置在收银机朝向顾客的面板上并正对顾客设置,设置高度较高,对于袋装大米、桶装油、整装牛奶等较大较重的商品,录入商品信息很是困难,并且由于该类商品较重,顾客持握不稳时可能会使商品与收银设备产生碰撞,进而对收银设备造成损害。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智能收银设备。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智能收银设备,包括设备本体,设备本体内设有主机,设备本体上侧面设有置物平台,于置物平台上方通过支撑件连接有竖向设置的操作平台,操作平台与置物平台之间留有置物空间;操作平台集成有可操作显示屏和扫码器,可操作显示屏和扫码器均与主机电性连接,且扫码器位于操作平台的下侧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扫码器与操作平台通过可拉伸的软性连接管连接,扫码器用于与主机电性连接的连接线贯穿设置在软性连接管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操作平台内部设有可回转复位的扭转机构以及与扭转机构的作用端连接的转轴,软性连接管卷绕在转轴上,且软性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转轴和扫码器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扭转机构包括卷簧,卷簧的内端与转轴的一端同轴固定连接,卷簧的外端固设在操作平台内部;转轴的另一端可转动的连接在操作平台内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操作平台的下侧面设有容留槽,扫码器插设在容留槽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容留槽靠近操作平台的前侧面设置,于操作平台的前侧面靠近容留槽形成有可容手指插入的抠拉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扫码器对应抠拉孔设有方便将扫码器从容留槽内拉出的扳扣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将操作平台上置,置物平台下置,以在操作平台与置物平台之间形成用于放置商品的置物空间,同时将扫码口设置操作平台下侧面,仅需将商品放置在置物平台上,通过平推等方式将商品条码暴露在扫码器的扫码范围内即可实现商品信息的录入,设计布局合理,操作方便轻松,能够有效解决现有自助收银设备商品信息录入困难的问题。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众创智汇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四川众创智汇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37864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橘子维生素C含量的精确检测装置
- 下一篇:新型负极结构及电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