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含油污泥热解的给料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20371072.2 | 申请日: | 2021-02-14 |
公开(公告)号: | CN21445754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发明(设计)人: | 雷震东;吴立进;刘前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优尼环境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1/10 | 分类号: | C02F11/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观澜街道大***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含油 污泥 系统 | ||
一种含油污泥热解的给料系统,包括斗式提升机、含油污泥料斗、双翻板阀、圆筒、旋转密封、回转滚筒,其特征是:斗式提升机的出料口连接含油污泥料斗的进料口,所述含油污泥料斗的下部连接双翻板阀,双翻板阀的出料端连接垂直管的进料口,垂直管的出料口连接内伸管的进料口,圆筒的一端连接垂直管和包围内伸管,圆筒的另一端通过旋转密封连接热解主体的回转滚筒。本实用新型避免了传统的泵送、螺旋输送过程中物料与机械之间的堵塞,适应各种物料特性变化,设备简单、安全、可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含油污泥热解的给料系统。
背景技术
含油污泥来源于原油开采过程,被国家危废名录列为一种危险废弃物,主要的特殊性在于易燃易爆、高含水率与含油率。目前,处理含油污泥的主流技术是热解法,利用回转式热解炉对含油污泥进行间接加热。
由于上述提到的含油污泥的含水、含油特性,以及各种工况下物料特性的复杂变化,比如含水率可以从高达85%的极易流动变化到50%以下的较干状态,这对物料的下料及输送机构的适应性造成了严重挑战,因为物料无法正常输送和下料导致主体设备停机。一般而言,适合输送稀料的方式不适合输送干料,反之亦然。譬如螺杆泵、螺旋输送等方式都有严格的物料特性范围,无法适应干料、稀料的频繁变化;有的设计同时配备了两种输送料方式,又显得复杂和笨拙。
此外,由于含油污泥的易燃易爆性,对下料机构的密封性能有严格要求。而且,回转式热解炉的回转滚筒与下料机构的连接也必须考虑动态的密封。
针对以上现状,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含油污泥热解的给料系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处,从而提供一种含油污泥热解的给料系统,避免了传统的泵送、螺旋输送过程中物料与机械之间的堵塞,适应各种物料特性变化,设备简单、安全、可靠。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含油污泥热解的给料系统,包括斗式提升机、含油污泥料斗、双翻板阀、圆筒、旋转密封、回转滚筒,其特征是:斗式提升机的出料口连接含油污泥料斗的进料口,所述含油污泥料斗的下部连接双翻板阀,双翻板阀的出料端连接垂直管的进料口,垂直管的出料口连接内伸管的进料口,圆筒的一端连接垂直管和包围内伸管,圆筒的另一端通过旋转密封连接热解主体的回转滚筒。
进一步的,所述圆筒与所述内伸管之间的空间为空腔。
进一步的,所述圆筒的底部设有支撑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避免了传统的泵送、螺旋输送过程中物料与机械之间的堵塞,适应各种物料特性变化,设备简单、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斗式提升机,2、含油污泥料斗,3、双翻板阀,4、垂直管,5、内伸管,6、圆筒,7、支撑座,8、旋转密封,9、回转滚筒,10、热解主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含油污泥热解的给料系统,包括斗式提升机1、含油污泥料斗2、双翻板阀3、圆筒6、旋转密封8、回转滚筒9,其特征是:斗式提升机1的出料口连接含油污泥料斗2的进料口,所述含油污泥料斗2的下部连接双翻板阀3,双翻板阀3的出料端连接垂直管4的进料口,垂直管4的出料口连接内伸管5的进料口,圆筒6的一端连接垂直管4和包围内伸管5,圆筒6的另一端通过旋转密封8连接热解主体10的回转滚筒9。
所述圆筒6与所述内伸管5之间的空间为空腔。
所述圆筒6的底部设有支撑座7。
所述斗式提升机1为常规设备,由于物料是一斗一斗地被输送,不存在物料被泵送或者螺旋输送方式中物料被挤压而导致堵塞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优尼环境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未经优尼环境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37107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土建施工用安全警示装置
- 下一篇:一种基于BIM模型的建筑构件标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