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对插式串联软包电芯采样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0352852.2 | 申请日: | 2021-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1417610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0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远;刘浩;沈炳杰;李世敬;程骞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42 | 分类号: | H01M10/42;H01M50/503;H01M50/298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5 | 代理人: | 韩燕 |
地址: | 230011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串联 软包电芯 采样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对插式串联软包电芯采样装置,包括有底座、一组竖直设置且相互平行的采样铜排、一排采样弹片和绝缘件。本实用新型采用对插式设计,方便快捷,简化了安装工序,保证了采样的正常进行。本实用新型的底座与采样铜排的下部插接、采样弹片与采样铜排的上部插接,采样弹片可以为对插后的采样铜排提供足够的保持力,并通过绝缘件进行采样弹片和采样铜排的限位固定,防止采样弹片发生变形,始终保证对采样铜排的夹持力,且保证采样的稳定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软包电芯采样装置领域,具体是一种对插式串联软包电芯采样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动力电池的成熟,动力电池正向着更高能量密度、更小体积和更高的功率密度的方向发展,软包锂电池的发展将成为后续动力电池的一个发展趋势;由软包电池构成的电池单元作为储能装置越来越广泛应用在电动汽车上。动力电池组作为电动汽车能量系统的核心,电池管理系统必须实时监测动力电池单体电压和电池组的温度,避免单体电芯失效引起的问题,以保证电动汽车安全可靠。现有电压的采样采用采样铜排进行采样,采样铜排与电芯焊接后,利用采样铜排引出信号后与采样板焊接,这种采样连接结构不稳定,极易断裂影响采样的正常进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对插式串联软包电芯采样装置,采样结构稳定,保证了采样的正常进行。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对插式串联软包电芯采样装置,包括有底座、一组竖直设置且相互平行的采样铜排、一排采样弹片和绝缘件;
采样时,一组采样铜排中,每个采样铜排上均焊接有两个电芯极耳,即每个采样铜排焊接于对应的两个电芯极耳之间;
所述的底座上设置有多个供一组采样铜排分别插入的下插槽,所述的底座的顶端设置有两个平行相对的竖直限位板,两个竖直限位板上均设置有多个与对应下插槽连通的下插接缝隙,且每个竖直限位板上均设置有多个定位插口,所述的一组采样铜排从上往下依次穿过两个竖直限位板对应的下插接缝隙插入到底座的下插槽内,每个采样铜排上的两个电芯极耳伸出到底座外;
所述的一排采样弹片中,每个采样弹片与相邻的多个采样铜排连接,每个采样弹片均包括有矩形的支撑板、顶端固定于支撑板相对两边线上的两组竖直且相互平行插接片、两组底端固定于支撑板相对两边线上的定位弹片、以及底端固定于支撑板上的倒L形的采样输出件,采样弹片两组插接片的数量相等且一一相对,每个插接片的底端均设置有槽口朝向的上插槽,每个采样铜排的上部从下往上插入到相对的两个插接片的上插槽内,两组定位弹片均为斜置结构,两组定位弹片与支撑板的夹角均为钝角,且每个定位弹片的底端均连接于支撑板上位于相邻两个插接片顶端之间的位置,所述的采样输出件竖直部分的底端固定于支撑板的另一边线上与插接片、定位弹片均无接触;
所述的绝缘件为四周和顶端封闭、底端开口的罩壳结构,绝缘件的顶端设置有一排穿孔,绝缘件两相对侧板的外壁上均设置有水平限位板和多个插块,绝缘件两相对侧板的内壁上均设置有一排定位槽,绝缘件两相对侧板的内壁上且邻近底部设置有一排插接块,且相邻的两个插接块之间设置有上插接缝隙,所述的绝缘件罩设于一排采样弹片外且位于底座两个竖直限位板之间,绝缘件两相对侧板上的水平限位板分别支撑于两个竖直限位板的顶端,绝缘件两相对侧板上的多个插块插入到两个竖直限位板对应的定位插口中,每个采样弹片上的两组定位弹片分别插入到绝缘件两相对侧板对应的定位槽内,每个采样弹片采样输出件的水平部分穿过绝缘件上对应的穿孔使得一排采样弹片采样输出件的水平部分形成采样平台。
所述的底座上两个竖直限位板的外侧面上均设置有一排竖直设置且与竖直限位板垂直的加强筋。
所述的竖直限位板每个下插接缝隙的顶端、底座上每个下插槽的顶端均为向上的喇叭状开口结构。
所述的底座上每个下插槽下部的宽度小于下插槽上部的宽度,每个下插槽下部的宽度大于采样铜排的厚度,每个下插槽下部设置有胶水用于与采样铜排粘接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未经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35285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规格铜丝铰线装置
- 下一篇:一种浮动式BDU连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