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载玻片有效
申请号: | 202120296022.2 | 申请日: | 2021-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21433535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1 |
发明(设计)人: | 李翠菊;李翠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翠菊;李翠超 |
主分类号: | G02B21/34 | 分类号: | G02B21/34 |
代理公司: | 成都鱼爪智云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308 | 代理人: | 赵晨宇 |
地址: | 552102 贵州省***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载玻片 | ||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载玻片,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本体,本体的接触面设置有多层透明层,透明层为可撕透明层;其节约了一次性载玻片造成的使用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载玻片。
背景技术
载玻片是用显微镜观察东西时用来放东西的玻璃片或石英片,制作样本时,将细胞或组织切片放在载玻片上,将盖玻片放置其上,用作观察。在光学上,用于产生相位差的一种类似玻璃材料的薄片。
载玻片在实验时用来放置实验材料,较厚,透光性较好;盖玻片盖在材料上,避免材料和物镜相接触,以免污染物镜,较薄,透光性较好。
载玻片有以下几种用法:1、涂片法,是将材料均匀地涂布在载玻片上的一种制片方法。涂片材料有单细胞生物、小型藻类、血液、细菌培养液、动植物的疏松组织、精巢、花药等。涂片时应注意:(1)载玻片必须清洁。(2)载玻片要持平。(3)涂层须均匀。涂抹液滴在载玻片中间偏右,用解剖刀刃或牙签等涂匀。(4)涂层要薄。用另一载玻片作推片,沿滴有涂抹液的载玻片面(二载玻片夹角应为30°-45°)由右向左轻轻推动,涂成均匀一薄层。(5)固定。如需固定可用化学固定剂或干燥法(细菌)固定。(6)染色。细菌用亚甲基蓝,血液用瑞氏染液,有时可以使用碘酒。染色液要盖住全部涂面。(7)冲洗。用吸水纸吸干或烤干。(8)封片。长期保存用加拿大的树胶封片。2、压片法是将生物材料置于载玻片和盖片之间,施加一定压力,将组织细胞压散的一种制片方法。3、装片法是将生物材料采取整体封固制成玻片标本的方法,用此法可制成临时或永久性装片。装片材料有:微小生物如衣藻、水绵、变形虫、线虫;水螅,植物的叶表皮;昆虫的翅、足、口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等。装片法制作时应注意:(1)手持载玻片时,应注意持平,或放在平台上。滴水时水量要适当,以恰好被盖玻片盖满为度。(2)应将材料用解剖针或镊子展开不使重叠,展平在同一平面上。(3)放盖玻片时,从一侧慢慢盖在水滴上,防止出现气泡。(4)染色时,将一滴染色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使盖玻片下的标本均匀着色。着色后,用同样的方法,滴一滴清水,把染色液吸出后,在显微镜下观察。4、切片是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的玻片标本。因要求不同,可用刀片进行徒手切片,也可将组织块包埋于石蜡或火棉胶中或以低温冰冻,用切片机切片。切成5~10微米薄片,供光学显微镜观察。用环氧树脂或甲基丙烯酸包埋组织块切制的超薄切片,其厚度在20~50纳米,专供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一般教学用的如根尖、茎的切片通称石蜡切片。
在实验中,载玻片多数为一次性使用,造成铺张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载玻片,其节约了一次性载玻片造成的使用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载玻片,其包括本体,本体的接触面设置有多层透明层,透明层为可撕透明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与本体可拆卸连接的盖玻片,盖玻片的接触面同样设置有多层可撕透明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透明层为静电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透明层的边缘设置有易撕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易撕件为可书写易撕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本体和盖玻片均设有通孔,通孔内安装有连接柱,连接柱的两端设置有限位头,限位头的直径大于通孔的直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连接柱可拆卸设置有限位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连接柱由相互卡接的套杆和套筒组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本体的两侧和盖玻片的两侧均分别开设有弧形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翠菊;李翠超,未经李翠菊;李翠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29602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微波雷达人体感应夜灯开关
- 下一篇:沥青拌合站余热回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