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切分轧制变孔径切分轧辊有效
申请号: | 202120260801.7 | 申请日: | 2021-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439162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5 |
发明(设计)人: | 张赵宁;方实年;蔡永朋;罗华;董祖伟;潘天成;何家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华天南京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27/02 | 分类号: | B21B2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伟智信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25 | 代理人: | 张岱 |
地址: | 210019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切分 轧制 孔径 轧辊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多切分轧制变孔径切分轧辊。所述的轧辊包括上、下对称布置的成对切分轧辊;所述的切分轧辊的辊身上开有多个切分槽;所述的切分槽的孔径,由外至内逐渐增大。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种具有渐变孔径切分槽的多切分轧辊,通过变孔径的切分轧制工艺,实现了在切分轧制过程中,边部轧件比中部轧件多5%~10%的压下量,大压下量导致晶体内出现较大的畸变,使得边部轧材的温度升高,用于补偿大扁平比轧材由于边部温降而产生的温度损失,从而保证了成品棒材边、中力学性能一致性和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棒材轧制领域,更具体是涉及棒材多切分轧制变孔径切分轧辊。借助渐变孔径的开槽设计,可实现棒材在切分轧制时的边部大压下轧制工艺,消除棒材在轧制时的由于边部温降而引起的温度非均匀分布,改善了棒材在切分轧制后边、中力学性能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背景技术
优特棒生产线主要用于生产优质碳结钢、合金结构钢、冷镦钢等钢种。为得到高品质,高稳定性的优特棒产品,在轧制时通常会采用控轧控冷、在线热处理等先进工艺技术保证棒材的轧后力学性能。
同时为了提高小规格棒材的生产线效率,在轧制过程中会采用特殊的轧辊孔型和导卫装置,或者其它结构的切分装置,将一根坯料沿轧制方向切分成两根以上的轧件。棒材切分轧制能显著提高产量,目前主流切分轧制的方法有:辊切法、切分轮切分、圆盘剪切分、火焰切分等四种轧制方法。辊切法只需在的轧辊上开具切分槽即可实现切分轧制,而且能根据不同道次实现单切分或多切分轧制,因此被广泛应用各大钢厂。
采用辊切法进行切分轧制时,会在前几道次先将坯料轧成扁平比较大的矩形轧件,较大的扁平比会导致轧件在宽度方向上的温度分布不均,具体表现为轧件边部温度会低于中间芯部的温度,从而导致切分后的中间棒材整体温度高于边部棒材,切分轧制后边、中棒材的温度差异会影响轧后棒材力学性能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金属在塑性变形阶段,会产生晶内滑移与孪晶、晶界滑移和扩散蠕变,这种晶体中的畸变会使晶体的内能增加,导致金属自身温度上升。具体在棒轧制过程的表现为大压下量导致晶体内出现较大的畸变,使得轧材的内部温度上升。
综上所述,基于大压下量带来轧材内部温度提升的机理,设计了一种切分槽为渐变孔径的多切分轧辊,实现了变孔径的多切分轧制工艺,通过增加对切分轧制时边部棒材的压下量,缩小大扁平比轧材的边、中温度差异,提高成品棒材力学性能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当前棒材轧制的多切分工艺,会导致切分后棒材边、中温度分布不均,而影响成品棒材边、中力学性能一致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切分槽为渐变孔径的多切分轧辊。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多切分轧制变孔径切分轧辊,所述的轧辊包括上、下对称布置的成对切分轧辊;所述的切分轧辊的辊身上开有多个切分槽;所述的切分槽的孔径,由外至内逐渐增大。
进一步的,内侧孔径比相邻外侧孔大5%~10%。
进一步的,k5、k3为椭圆形的预切分孔型,k2为圆形切分孔型。
进一步的,所述的切分槽有四切分和五切分两种结构形式。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多切分轧制变孔径切分轧机,所述的轧机上设置有上述的多切分轧制变孔径切分轧辊。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种具有渐变孔径切分槽的多切分轧辊,通过变孔径的切分轧制工艺,实现了在切分轧制过程中,边部轧件比中部轧件多5%~10%的压下量,大压下量导致晶体内出现较大的畸变,使得边部轧材的温度升高,用于补偿大扁平比轧材由于边部温降而产生的温度损失,从而保证了成品棒材边、中力学性能一致性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四切分轧制时的轧辊开槽示意图
图2五切分轧制时的轧辊开槽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华天南京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华天南京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26080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医疗导诊终端
- 下一篇:地面往复杆输送装置